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研究现状小结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基本框架及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企业价值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2.1.1 价值内涵 | 第17页 |
2.1.2 梅特卡夫定律 | 第17-18页 |
2.2 价值驱动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2.1 价值链理论 | 第18-19页 |
2.2.2 知识资本价值论 | 第19页 |
2.2.3 顾客价值论 | 第19-20页 |
2.3 估值模型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3.1 传统估值模型 | 第20页 |
2.3.2 新兴估值模型 | 第20-22页 |
第3章 我国“互联网+”企业现状及价值驱动分析 | 第22-31页 |
3.1“互联网+”企业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3.1.1“互联网+”企业的概念界定 | 第22页 |
3.1.2“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 | 第22-23页 |
3.2“互联网+”行业的现状 | 第23-25页 |
3.2.1 政府大力支持 | 第23页 |
3.2.2“互联网+”发展带动经济新增长 | 第23-25页 |
3.2.3 融合传统产业,并购频繁 | 第25页 |
3.3“互联网+”企业的特点分析 | 第25-27页 |
3.3.1 典型的马太效应 | 第25-26页 |
3.3.2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 第26页 |
3.3.3 用户主导模式 | 第26-27页 |
3.3.4 大范围跨界融合 | 第27页 |
3.4“互联网+”企业的价值驱动因素分析 | 第27-29页 |
3.4.1 核心业务 | 第27-28页 |
3.4.2 用户 | 第28页 |
3.4.3 产业生态 | 第28-29页 |
3.5 现有估值模型对“互联网+”企业的适用性分析 | 第29-31页 |
3.5.1 传统估值模型 | 第29-30页 |
3.5.2 新兴的互联网估值模型 | 第30-31页 |
第4章“互联网+”企业估值模型的构建 | 第31-38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31-32页 |
4.2 估值参数的选取 | 第32-33页 |
4.2.1 参数选取原则 | 第32页 |
4.2.2 参数的确定 | 第32-33页 |
4.3 模型的构建 | 第33-38页 |
4.3.1 基本思路 | 第33-37页 |
4.3.2 模型参数分析 | 第37-38页 |
第5章“互联网+”企业估值模型的个案分析 | 第38-48页 |
5.1 乐视企业估值 | 第38-42页 |
5.1.1 乐视企业简介 | 第38页 |
5.1.2 参数的取得 | 第38-41页 |
5.1.3 模型的实施 | 第41-42页 |
5.2 腾讯企业估值 | 第42-46页 |
5.2.1 腾讯企业简介 | 第42页 |
5.2.2 参数的取得 | 第42-45页 |
5.2.3 模型的实施 | 第45-46页 |
5.3 传统估值模型比较分析 | 第46-48页 |
5.3.1 传统模型计算结果 | 第46-47页 |
5.3.2 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表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