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6页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科学假说 | 第14-17页 |
1.2 实验设计 | 第17-20页 |
1.2.1 研究区域和样地概况 | 第18页 |
1.2.2 群落环境因子测定与上层木和下层木的区分方法 | 第18-20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1.4.1 生理功能性状测定 | 第21-25页 |
1.4.1.1 水力结构的测定 | 第21-23页 |
1.4.1.2 液流速率和液流通量 | 第23-24页 |
1.4.1.3 光响应曲线 | 第24-25页 |
1.4.2 解剖学性状 | 第25-26页 |
1.4.2.1 导管大小和导管密度 | 第25页 |
1.4.2.2 树枝密度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上层木和下层木的构型与生理特征 | 第26-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2.1.1 研究样地和物种选择 | 第27-28页 |
2.1.2 群落构型性状 | 第28页 |
2.1.3 光线利用性状 | 第28页 |
2.1.4 水分利用性状 | 第28页 |
2.1.5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2.2 结果 | 第28-31页 |
2.2.1 上层木和下层木构型性状的比较 | 第29页 |
2.2.2 上层木和下层木光线利用性状的比较 | 第29-30页 |
2.2.3 上层木和下层木水分利用性状的比较 | 第30-31页 |
2.3 讨论 | 第31-34页 |
2.3.1 上层木和下层木构型的差异 | 第31页 |
2.3.2 上层木和下层木生理性状的差异 | 第31-34页 |
第三章 上层木和下层木的木质解剖特征 | 第34-46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3.1.1 研究样地和物种选择 | 第35页 |
3.1.2 解剖学性状测定 | 第35-36页 |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6页 |
3.2 结果 | 第36-43页 |
3.2.1 上层木和下层木解剖特征的比较 | 第36-38页 |
3.2.2 树枝解剖性状与光线利用性状的关系 | 第38-40页 |
3.2.3 解剖性状与水分利用性状的关系 | 第40-42页 |
3.2.4 解剖性状与光线和水分利用性状的关系 | 第42-43页 |
3.3 讨论 | 第43-46页 |
第四章 上层木和下层木体型大小与生理代谢特征的关系 | 第46-5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4.1.1 导水率测定 | 第49页 |
4.1.2 液流密度和液流通量的测定 | 第49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49-50页 |
4.2 结果 | 第50-56页 |
4.2.1 枝半径、边材而积与导水率的关系 | 第50-53页 |
4.2.2 生物量与生理代谢特征的关系 | 第53-56页 |
4.3 讨论 | 第56-59页 |
4.3.1 异速生长模型的系数探讨 | 第56-57页 |
4.3.2 枝半径及边材面积与导水率的异速生长关系 | 第57-58页 |
4.3.3 生物量与生理代谢特征的异速关系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6页 |
5.1 植物构型、生理代谢特征和木质解剖结构对树高分化的影响机制 | 第59-65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