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视角下运动式执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运动式执法概述 | 第10-15页 |
第一节 运动式执法内涵之界定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1-12页 |
一、运动式治理 | 第11-12页 |
二、选择性执法 | 第12页 |
第二节 运动式执法的特征 | 第12-15页 |
一、运动式执法主体的权威性 | 第12页 |
二、运动式执法功能上的应急性 | 第12-13页 |
三、运动式执法资源上的集中性 | 第13页 |
四、运动式执法手段上的单一性 | 第13-14页 |
五、运动式执法结果上的反复性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运动式执法的表现及其弊端 | 第15-23页 |
第一节 运动式执法典型案例回放 | 第15-17页 |
一、北京群租房整治专项行动 | 第15-16页 |
二、上海市整治网络色情淫秽专项行动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运动式执法专项行动的效果评价 | 第17-18页 |
第三节 运动式执法的弊端 | 第18-23页 |
一、人治色彩浓厚践踏法律权威 | 第19页 |
二、增加行政执法成本浪费执法资源 | 第19-21页 |
三、执法手段单一损害相对人权益 | 第21-22页 |
四、权力扩张侵占社会自治空间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运动式执法产生之成因 | 第23-30页 |
第一节 传统法律思维模式存有影响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奉行大政府治理模式 | 第24-27页 |
一、执法资源有限性 | 第24-25页 |
二、政府与社会形成二元对抗格局 | 第25-27页 |
第三节 行政主体权力运行缺乏有效规制 | 第27-30页 |
一、政府内部权配置合理性不足 | 第27-28页 |
二、政府外部缺失有效的权力制衡主体 | 第28-29页 |
三、舆论监督主体结构有失偏颇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法治视角下消解运动式执法之路径 | 第30-41页 |
第一节 摒弃固有思维定式树立法治权威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式管理理念 | 第31-34页 |
一、厘清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权力边界 | 第31-32页 |
二、构建政府与公民间缓冲地带弥补权力真空 | 第32-34页 |
第三节 明确政府运行机制法治化 | 第34-37页 |
一、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 第34-35页 |
二、推进行政权力标准化建设 | 第35-36页 |
三、明确重大行政决策机制 | 第36页 |
四、深化制约和协调机制 | 第36-37页 |
第四节 深化司法改革制衡政府权力 | 第37-39页 |
一、司法独立 | 第38页 |
二、赋予法院违宪审查之权能 | 第38-39页 |
第五节 引导舆论监督主体结构优化 | 第39-41页 |
一、理性对待民众情绪化舆论 | 第39页 |
二、树立律师、法学教授等法律专业人士的话语权威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