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水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海陵配电网架空线路的特征分析 | 第14-22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海陵的地理位置与雷电特征 | 第14-17页 |
2.3 海陵配电网架空线路的网架结构、绝缘配合分析 | 第17-20页 |
2.3.1 海陵配电网架空线路的网架结构 | 第17-18页 |
2.3.2 海陵配电网架空线路绝缘配合 | 第18-20页 |
2.4 海陵配电网雷害故障现状分析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海陵配网架空线路感应雷过电压理论计算和防护措施比较 | 第22-37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感应过电压形成机理 | 第22-23页 |
3.3 感应雷过电压计算 | 第23-29页 |
3.3.1 感应雷过电压计算模型 | 第23-26页 |
3.3.2 感应雷过电压计算方法与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3.4 海陵配电网防雷改造建议 | 第29-30页 |
3.5 海陵地区雷电防护措施比较分析 | 第30-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中性点接地方式和自动重合闸配置情况对并联间隙装置动作特性分析 | 第37-46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配网架空线路中性点接地方式下线路单相短路电流分析 | 第37-42页 |
4.2.1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适用性分析 | 第38页 |
4.2.2 海陵配网架空线路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 | 第38-39页 |
4.2.3 单相短路电流计算 | 第39-42页 |
4.3 配网架空线路自动重合闸特性 | 第42页 |
4.4 自动重合闸装置选择性投运 | 第42-45页 |
4.4.1 并联间隙装置与线路继电保护整定配合分析 | 第43-44页 |
4.4.2 单相对地短路灭弧特性分析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海陵地区配电线路并联间隙适用性与其配置原则分析 | 第46-56页 |
5.1 海陵配网架空线路绝缘子耐雷水平分析 | 第46-50页 |
5.1.1 海陵配网绝缘子形式 | 第46-48页 |
5.1.2 几种形式绝缘子耐雷特性计算分析 | 第48-50页 |
5.2 并联间隙空气距离分析 | 第50页 |
5.3 操作过电压分析 | 第50-51页 |
5.4 并联间隙的保护距离 | 第51-53页 |
5.5 并联间隙结构设计、安装 | 第53-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