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3.1 国外生态用地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生态用地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4.2 相关数据及处理 | 第20-21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区概况 | 第22-30页 |
2.1 相关理论及概念概述 | 第22-25页 |
2.1.1 生态用地 | 第22-23页 |
2.1.2 生态用地的服务功能及价值 | 第23页 |
2.1.3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 第23-24页 |
2.1.4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 第24-25页 |
2.2 研究区概况 | 第25-30页 |
2.2.1 地理位置 | 第25-26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26-27页 |
2.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页 |
2.2.4 生态环境特征 | 第27-30页 |
3 研究区生态用地概况及重要性识别 | 第30-48页 |
3.1 研究区生态用地概况 | 第30-36页 |
3.1.1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 | 第30页 |
3.1.2 研究区生态用地现状 | 第30-33页 |
3.1.3 研究区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特征 | 第33-36页 |
3.2 生态用地重要性识别 | 第36-48页 |
3.2.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 | 第36-39页 |
3.2.2 景观游憩功能重要性评价 | 第39-41页 |
3.2.3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 第41-43页 |
3.2.4 灾害规避与防护重要性评价 | 第43-46页 |
3.2.5 生态用地重要性综合评价结果 | 第46-48页 |
4 基于MCR模型的南川区生态用地安全格局构建方法 | 第48-58页 |
4.1 生态源地的选取 | 第48-49页 |
4.2 生态用地保护的阻力面构建 | 第49-54页 |
4.2.1 建设用地扩张经济适宜性 | 第49-52页 |
4.2.2 耕地保护政策 | 第52-54页 |
4.2.3 生态用地重要性 | 第54页 |
4.3 阻力面分析 | 第54-55页 |
4.4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组分判读方法 | 第55-58页 |
4.4.1 生态廊道 | 第55-56页 |
4.4.2 辐射通道 | 第56页 |
4.4.3 生态战略点 | 第56-58页 |
5 南川区生态用地安全格局分析及优化 | 第58-66页 |
5.1 南川区生态用地保护空间分区 | 第58-60页 |
5.2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组分的识别结果 | 第60-62页 |
5.3 南川区生态用地安全格局构建 | 第62-63页 |
5.4 生态用地保护的策略建议 | 第63-66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66-70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不足及有待改善的地方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论文发表及参与课题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