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3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4页 |
1.3.1 交通流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6-30页 |
1.3.2 交通流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1.3.3 CPS的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34-3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2 考虑多前车信息可靠性的车车协同稳定性分析 | 第36-52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OV模型及其经典扩展模型概述 | 第36-40页 |
2.2.1 OV模型 | 第36-37页 |
2.2.2 FVD模型 | 第37页 |
2.2.3 考虑多重效应的车车协同模型 | 第37-40页 |
2.3 多前车平均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 | 第40-51页 |
2.3.1 模型的提出 | 第40-41页 |
2.3.2 线性稳定性判据 | 第41-43页 |
2.3.3 非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43-44页 |
2.3.4 数值仿真 | 第44-47页 |
2.3.5 多前车平均速度信息可靠信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有超车情形下考虑网络时延的车车协同稳定性分析 | 第52-76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单车道格子流体力学模型概述 | 第53-56页 |
3.2.1 经典单车道格子流体力学模型 | 第53-56页 |
3.2.2 有超车情形的格子流体力学模型 | 第56页 |
3.3 考虑流量差效应的有超车情形车车协同模型 | 第56-66页 |
3.3.1 新模型的提出 | 第56-57页 |
3.3.2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57-59页 |
3.3.3 非线性分析 | 第59-62页 |
3.3.4 数值模拟 | 第62-66页 |
3.4 网络时延对有超车情形的车车协同模型稳定性的影响 | 第66-74页 |
3.4.1 新模型的提出 | 第66-67页 |
3.4.2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67-68页 |
3.4.3 非线性分析和m Kd V方程 | 第68-71页 |
3.4.4 数值模拟 | 第71-7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4 两车道情形下考虑传输可靠性的车车协同稳定性分析 | 第76-94页 |
4.1 引言 | 第76页 |
4.2 两车道格子模型概述 | 第76-80页 |
4.2.1 Nagatini两车道格子模型 | 第76-77页 |
4.2.2 两车道格子模型扩展研究 | 第77-79页 |
4.2.3 两车道格子模型的激进换道机制 | 第79-80页 |
4.3 最优流量差估计的两车道车车协同行驶模型 | 第80-91页 |
4.3.1 模型的提出 | 第80-81页 |
4.3.2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81-83页 |
4.3.3 非线性分析 | 第83-84页 |
4.3.4 数值仿真 | 第84-88页 |
4.3.5 传输可靠性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88-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4页 |
5 前后车协同稳定性对车队能耗演化的影响 | 第94-106页 |
5.1 引言 | 第94页 |
5.2 CPS环境中驾驶员预估效应的前后车协同模型 | 第94-99页 |
5.2.1 模型的提出 | 第94-95页 |
5.2.2 线性稳定性判据 | 第95-97页 |
5.2.3 车辆速度时空演化特征 | 第97-99页 |
5.3 车流能耗的时空演化机理 | 第99-103页 |
5.3.1 车流能量耗散的估计公式 | 第99-100页 |
5.3.2 车流能量耗散的时空特征 | 第100-10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10页 |
6.1 总结 | 第106-107页 |
6.2 展望 | 第107-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6页 |
附录 | 第126页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6页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