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9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8-9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第一章 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1.1 乳房炎概述 | 第9页 |
1.2 乳房炎危害 | 第9页 |
1.3 乳房炎病因 | 第9-10页 |
1.4 临床诊断 | 第10-11页 |
1.5 乳房炎预防 | 第11-12页 |
1.6 乳房炎治疗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奶牛源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6页 |
2.1 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页 |
2.2 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6页 |
第三章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耐药机制及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3.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 | 第16页 |
3.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 | 第16-17页 |
3.3 大环内酯类、林克酰胺类及链阳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 | 第17-18页 |
3.4 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 | 第18页 |
3.5 截短侧耳素类抗生素耐药性 | 第18-19页 |
3.6 氯霉素类抗生素耐药性 | 第19页 |
3.7 其他类抗生素耐药性 | 第19-20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20-60页 |
第一章 奶牛乳房炎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分子分型 | 第20-35页 |
1.1 前言 | 第20页 |
1.2 材料 | 第20-21页 |
1.3 方法 | 第21-29页 |
1.4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1.5 讨论 | 第33-34页 |
1.6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二章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耐药性与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35-60页 |
2.1 前言 | 第3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5-51页 |
2.3 结果 | 第51-57页 |
2.4 讨论 | 第57-58页 |
2.5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