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 第10-13页 |
(一) 关于新闻从业者职业压力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对新闻从业者群体特定视角的研究 | 第11页 |
(三) 关于新闻从业者中特定群体的研究 | 第11-12页 |
(四) 关于新闻从业者心理健康、创伤及调试方面的研究 | 第12页 |
(五) 关于不同地区新闻从业者职业状况的研究 | 第12页 |
(六) 关于新闻从业者遇暴、被打现象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 学术意义 | 第13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4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15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六、研究难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当前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压力的外在表现与具体表征 | 第16-30页 |
第一节 当前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压力的外在表现 | 第16-22页 |
一、“最后的讣告” | 第16-18页 |
二、“职业短寿” | 第18-19页 |
三、跳槽与转行 | 第19-21页 |
四、坚守者的健康遭透支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当前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压力的具体表征 | 第22-30页 |
一、当前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压力的分类 | 第23-25页 |
(一) 体力方面的压力 | 第23-24页 |
(二) 能力方面的压力 | 第24-25页 |
(三) 精神方面的压力 | 第25页 |
二、关于当前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压力状况的辅助性研究 | 第25-30页 |
第二章 当前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压力源分析 | 第30-43页 |
第一节 宏观压力源 | 第30-32页 |
一、理论与实际脱节 | 第30-31页 |
二、“信仰断裂” | 第31-32页 |
三、传媒环境带来困境与挑战 | 第32页 |
第二节 中观压力源 | 第32-39页 |
一、新闻职业自身的特点 | 第33-37页 |
(一) 变动性与不确定性 | 第33-34页 |
(二) 危险性 | 第34-35页 |
(三) 在场的刺激 | 第35-36页 |
(四) 工作强度高 | 第36页 |
(五) 工作难度大 | 第36-37页 |
二、新闻业内部竞争之激烈 | 第37页 |
三、媒体内部工作环境之欠公平 | 第37-38页 |
四、新闻职业社会保障之缺陷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微观压力源 | 第39-43页 |
一、心理失衡,自寻烦恼 | 第39-40页 |
二、“一只老鼠坏一锅汤” | 第40-41页 |
三、私人生活易受干扰 | 第41-42页 |
四、新闻业务能力之相对不足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缓解当前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压力的思路与对策 | 第43-51页 |
第一节 缓解“个人框架”与“社会框架”之对抗 | 第43-46页 |
一、消除“框架忽视”与“框架误认” | 第44页 |
二、科学地进行自我调适 | 第44-45页 |
三、“前台”与“后台”之平衡 | 第45-46页 |
四、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 第46页 |
第二节 供职单位之援助 | 第46-49页 |
一、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培训 | 第47页 |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 第47-48页 |
三、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 第48-49页 |
四、建立完善的奖励与保障机制 | 第49页 |
第三节 相关方面之联动 | 第49-51页 |
一、新闻院校:“种牛痘”与“炼真金” | 第49-50页 |
二、政府部门:新闻立法与“以法治业” | 第50-51页 |
三、社会公众:尊重、理解与关怀 | 第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