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农牧交错带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自然条件 | 第13页 |
1.2.2 土地利用 | 第13-14页 |
1.2.3 植被覆盖的退化及修复 | 第14页 |
1.3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植被恢复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4.1 植被恢复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2 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3 植被恢复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 第18-20页 |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1页 |
2.1.1 自然条件 | 第20-2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2.2.1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样品采集 | 第21-22页 |
2.2.2 不同植被恢复群落的样品采集 | 第22-23页 |
2.2.3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样品采集 | 第23页 |
2.2.4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23-24页 |
2.2.5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第三章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微生物响应 | 第25-28页 |
3.1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的数量 | 第25页 |
3.2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微生物量 | 第25-26页 |
3.3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酶活性 | 第26-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不同植被群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28-39页 |
4.1 不同植被群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28-30页 |
4.1.1 细菌 | 第28页 |
4.1.2 放线菌 | 第28-29页 |
4.1.3 真菌 | 第29-30页 |
4.2 不同植被群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30-34页 |
4.2.1 土壤微生物量碳 | 第30-31页 |
4.2.2 土壤微生物量氮 | 第31页 |
4.2.3 土壤微生物量磷 | 第31-32页 |
4.2.4 土壤微生物量比值的变化 | 第32-33页 |
4.2.5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第33-34页 |
4.3 不同植被群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4-38页 |
4.3.1 脲酶活性 | 第34-35页 |
4.3.2 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35-36页 |
4.3.3 蔗糖酶活性 | 第36页 |
4.3.4 碱性磷酸酶活性 | 第36-37页 |
4.3.5 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 第37-3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土壤微生物特性 | 第39-44页 |
5.1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5.1.1 土壤微生物量碳 | 第39-40页 |
5.1.2 土壤微生物量氮 | 第40页 |
5.1.3 土壤微生物量磷 | 第40页 |
5.2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第40-43页 |
5.2.1 脲酶活性 | 第40-41页 |
5.2.2 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41-42页 |
5.2.3 蔗糖酶活性 | 第42页 |
5.2.4 碱性磷酸酶活性 | 第42-4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六章结论 | 第44-4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4-45页 |
6.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45页 |
6.3 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