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基于核磁共振的冬小麦种子萌发过程和植株水分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6页
        1.2.1 SPAC系统的研究概况第13-14页
        1.2.2 种子萌发过程的研究概况第14-16页
    1.3 小麦萌发和植株水分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6页
    1.4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7页
    1.6 小结第17-18页
第二章 核磁共振技术在植物水分研究中的应用第18-29页
    2.1 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概况第18-19页
        2.1.1 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第18页
        2.1.2 核磁共振在植物水分研究中的优势第18-19页
    2.2 核磁共振流速成像在植物水分研究中的应用第19-26页
        2.2.1 核磁共振技术在检测植物茎流方面的应用第19-21页
        2.2.2 核磁共振技术在检测组织水分方面的应用第21-24页
        2.2.3 核磁共振技术在植物根系方面的应用第24-26页
    2.3 核磁共振技术植物水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26-28页
    2.4 总结和展望第28-29页
第三章 小麦种子吸水萌发过程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第29-3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9-33页
        3.1.1 供试材料的制备第29-30页
        3.1.2 核磁共振分析系统第30-31页
        3.1.3 核磁共振检测方案第31页
        3.1.4 冬小麦种子萌发过程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测方法分析第31-32页
        3.1.5 图像处理方法第32-3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3-36页
        3.2.1 小麦种子萌发过程的横截面成像第33-34页
        3.2.2 小麦萌发过程的纵截面成像第34-36页
    3.3 讨论第36-37页
    3.4 结论第37-38页
第四章 冬小麦种子萌发过程的吸水规律第38-4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4.1.1 供试材料的制备第38页
        4.1.2 核磁共振分析系统第38页
        4.1.3 核磁共振检测方案第38-39页
        4.1.4 T2弛豫谱信号与种子吸水率的关系分析第39-40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0-43页
        4.2.1 小麦种子水分对应的的核磁共振T2弛豫谱信号峰第40-41页
        4.2.2 核磁共振T2弛豫谱幅度与种子水分含量的关系第41-42页
        4.2.3 小麦种子吸水率随时间的变化第42-43页
    4.3 讨论第43-44页
    4.4 结论第44-45页
第五章 基于核磁共振的小麦植株活体含水率检测方法的建立第45-57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5-48页
        5.1.1 待测冬小麦样品的制备第45页
        5.1.2 核磁共振分析系统第45-46页
        5.1.3 冬小麦植株湿基含水率NMR检测方法的建立第46-48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8-55页
        5.2.1 核磁共振T2弛豫谱幅值与被检测器官的关系第48-49页
        5.2.2 核磁共振T2弛豫谱幅度与小麦叶片、茎秆、穗鲜质量的关系第49-50页
        5.2.3 小麦各器官湿基含水率NMR活体检测方法的建立第50-51页
        5.2.4 冬小麦各器官湿基含水率NMR活体检测方法的验证第51-55页
    5.3 讨论第55-56页
    5.4 结论第56-57页
第六章 基于核磁共振的小麦植株活体含水率检测方法的应用第57-64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57页
        6.1.1 待测冬小麦样品的制备第57页
        6.1.2 核磁共振分析系统第57页
        6.1.3 冬小麦植株湿基含水率NMR检测方法的应用第57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57-61页
        6.2.1 活体小麦叶片、茎秆和穗湿基含水率的长期变化规律第57-60页
        6.2.2 活体小麦叶片湿基含水率的日变化规律第60-61页
    6.3 讨论第61-62页
    6.4 结论第62-6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7.1 结论第64-65页
    7.2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附录第73-80页
致谢第80-81页
作者简介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通信方式的复合开关控制SVC与SVG混合补偿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VMD的滚动轴承故障特征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