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基于网格方法的铸造充型过程数值模拟的发展与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基于网格方法的铸造充型过程的发展 | 第13页 |
1.2.2 基于网格方法的铸造充型过程数值模拟的离散方法 | 第13-16页 |
1.3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3.1 SPH方法的改进概况 | 第16-18页 |
1.3.2 SPH方法的应用 | 第18-20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SPH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21-37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SPH方法的核近似过程 | 第21-25页 |
2.2.1 场函数的近似过程 | 第21-23页 |
2.2.2 粒子近似过程 | 第23-25页 |
2.3 光滑函数 | 第25-32页 |
2.3.1 光滑函数的基本性质 | 第26-27页 |
2.3.2 几种典型的光滑函数 | 第27-32页 |
2.4 SPH中常用的粒子搜索法 | 第32-35页 |
2.4.1 直接搜索法 | 第32-33页 |
2.4.2 链表搜索法 | 第33-34页 |
2.4.3 树形搜索法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铸造充型过程SPH方法数学建模 | 第37-55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SPH形式的控制方程 | 第37-41页 |
3.2.1 SPH形式的质量守恒方程 | 第38-39页 |
3.2.2 SPH形式的动量守恒方程 | 第39-40页 |
3.2.3 SPH形式的能量守恒方程 | 第40-41页 |
3.3 SPH方法的数值处理技术 | 第41-48页 |
3.3.1 人工粘度 | 第41-42页 |
3.3.2 人工状态方程 | 第42-43页 |
3.3.3 粒子的运动方式 | 第43页 |
3.3.4 边界条件 | 第43-45页 |
3.3.5 密度重值法 | 第45-46页 |
3.3.6 时间积分 | 第46-48页 |
3.4 SPH数学模型程序化 | 第48-50页 |
3.5 平板件SPH铸造充型过程及实验对比 | 第50-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充型过程气液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的研究 | 第55-67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SPH方法充型过程气液两相流模型的建立 | 第55-62页 |
4.2.1 SPH形式的气液两相流控制方程 | 第55-57页 |
4.2.2 表面张力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57-59页 |
4.2.3 单个气泡上浮过程的SPH模拟 | 第59-62页 |
4.3 底侧注式方腔SPH充型过程气液两相流计算 | 第62-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充型过程固液两相流及气液固三相流数值模拟的研究 | 第67-77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SPH方法充型过程固液两相流模型的建立 | 第67-71页 |
5.2.1 SPH形式的固液两相流控制方程 | 第68-69页 |
5.2.2 二维平板件SPH铸造充型过程固液两相流计算 | 第69-71页 |
5.3 SPH充型过程气液固三相流模型的建立 | 第71-75页 |
5.3.1 SPH形式的气液固三相流控制方程 | 第72-73页 |
5.3.2 二维平板件SPH铸造充型过程气液固三相流计算 | 第73-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