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葡萄糖与木葡聚糖对拟南芥抗镉和铝毒害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致谢第8-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图表目录第17-19页
第一章 植物缓解镉、铝毒害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第19-31页
    1.1 引言第19页
    1.2 镉、铝通过质外体及共质体途径对植物产生毒害第19-21页
    1.3 植物细胞壁在植物缓解金属毒害方面的作用第21-25页
        1.3.1 细胞壁对铝、镉等金属离子的固定第21-23页
        1.3.2 细胞壁组分修饰对植物缓解镉、铝毒害的作用第23-25页
    1.4 镉、铝进入植物细胞后植物的响应机制第25-28页
        1.4.1 细胞区室化作用缓解细胞内金属离子毒害作用第26-27页
        1.4.2 细胞内酶系统在提高植物抗铝、镉毒害的作用第27-28页
    1.5 问题的提出及拟解决的问题第28-31页
第二章 外源葡葡糖提高拟南芥耐镉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第31-44页
    2.1 前言第31-32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2-35页
        2.2.1 植物材料与生长条件第32页
        2.2.2 葡萄糖以及镉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第32-33页
        2.2.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33页
        2.2.4 细胞壁提取与分级第33页
        2.2.5 糖羰酸和总糖含量的测定第33-34页
        2.2.6 细胞壁对镉的吸附能力测定第34页
        2.2.7 基因表达分析第34页
        2.2.8 镉敏感荧光染料及显微镜分析第34-35页
        2.2.9 数据的统计分析第35页
    2.3 结果第35-41页
        2.3.1 葡葡糖缓解拟南芥中的镉毒害第35-37页
        2.3.2 葡葡糖增加了植物根细胞壁对镉的吸持能力第37页
        2.3.3 葡葡糖增加了拟南芥根细胞壁中半纤维素1的含量第37-38页
        2.3.4 葡葡糖促进镉在液泡中的区室化第38-41页
    2.4 讨论第41-44页
第三章 XTH15提高拟南芥耐铝性的可能机制第44-56页
    3.1 前言第4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4-47页
        3.2.1 植物栽培与处理第44-45页
        3.2.2 铝处理和相对根伸长第45页
        3.2.3 显微镜观测第45页
        3.2.4 细胞化学分析第45-46页
        3.2.5 细胞壁提取与分级第46页
        3.2.6 铝含量的测定第46页
        3.2.7 细胞壁组分对铝的吸收动力学第46页
        3.2.8 35S:XTH15-GFP表达构建,瞬态洋葱转型,胞浆分离第46-47页
    3.3. 结果第47-54页
        3.3.1 XTH15 T-DNA插入突变体其耐铝性增强第47页
        3.3.2 XTH15的亚细胞定位第47-51页
        3.3.3 XTH15的组织定位第51页
        3.3.4 降低铝在根细胞壁上的累积并上调去铝毒相关基因第51-54页
    3.4. 讨论第54-56页
第四章 拟南芥XTH15和XTH31的酶学特性研究第56-80页
    4.1 前言第56-62页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62-66页
        4.2.1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2页
        4.2.2 蛋白产物的重组第62-63页
        4.2.3 酶的纯化第63页
        4.2.4 放射性化学试剂第63页
        4.2.5 毕赤酵母所生产的体外XTH15及XTH31中XEH与XET酶活性分析第63-64页
        4.2.6 木葡聚糖被XTH31中的XEH酶水解的时间过程第64-65页
        4.2.7 XET活性对以XXXGol为受体底物的吸收动力学参数Km值测定第65页
        4.2.8 XET活性对木葡聚糖供体底物的吸收动力学参数Km值测定第65页
        4.2.9 XEH活性对木葡聚糖的吸收动力学参数Km值测定第65页
        4.2.10 XET活性的受体底物特异性研究第65-66页
        4.2.11 XET活性的最适宜pH值第66页
        4.2.12 XEH活性的最适宜pH值第6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6-78页
        4.3.1 XTH15与XTH31酶中的XET及XEH活性的分析第66-70页
        4.3.2 XTH15和XTH31的动力学特性第70-75页
        4.3.3 XTH15与XTH31的受体底物XET活性特征第75-78页
        4.3.4 pH偏好第78页
    4.4 结论第78-80页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80-82页
    5.1 结论第80-81页
    5.2 创新点第81页
    5.3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102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102-103页
    简历第102页
    攻博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102-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的互动智能动感单车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用户体验的大学毕业生合租APP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