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 第11页 |
1.1.2 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 第11-12页 |
1.1.3 公交都市建设日益开展 | 第12页 |
1.1.4 规划范式由增量规划向存量/减量规划转变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方法意义 | 第13页 |
1.2.3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7页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33页 |
2.1 公交导向开发(TOD) | 第17-22页 |
2.1.1 概念解析 | 第17-18页 |
2.1.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2.1.3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1.4 小结 | 第22页 |
2.2 路网分级体系 | 第22-33页 |
2.2.1 概念解析 | 第22-23页 |
2.2.2 国外主要城市路网分级体系 | 第23-28页 |
2.2.3 我国城市路网分级体系 | 第28-31页 |
2.2.4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道路与交通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 第33-41页 |
3.1 道路与交通的关系 | 第33-36页 |
3.1.1 基于哲学范畴的道路与交通的关系探讨 | 第33-34页 |
3.1.2 道路与交通的发展及其相互作用 | 第34-35页 |
3.1.3 道路与交通的关系小结 | 第35-36页 |
3.2 道路与交通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36-41页 |
3.2.1 路网结构与交通结构的关系 | 第36-37页 |
3.2.2 交通需求与路网供给的关系 | 第37-40页 |
3.2.3 道路与交通的相互作用机制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公交导向的路网分级体系构建 | 第41-55页 |
4.1 发展公共交通的必要性及现行路网分级体系的问题 | 第41-46页 |
4.1.1 发展公共交通的必要性 | 第41-44页 |
4.1.2 现行路网体系的主要问题 | 第44-46页 |
4.2 公交导向的路网分级体系构建方法 | 第46-53页 |
4.2.1 构建理念 | 第46-47页 |
4.2.2 路网分级 | 第47-48页 |
4.2.3 路网规划方法 | 第48-49页 |
4.2.4 关系模型 | 第49-50页 |
4.2.5 路网特征分析 | 第50-53页 |
4.3 城市路网公交导向度评价方法 | 第53-55页 |
4.3.1 可步行性 | 第53页 |
4.3.2 步行可达性 | 第53-54页 |
4.3.3 公交覆盖率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南京市主城区路网分级体系优化 | 第55-75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55-60页 |
5.1.1 南京市概况 | 第55-56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56-60页 |
5.2 道路与交通发展的现状问题 | 第60-64页 |
5.2.1 现状路网分级 | 第60页 |
5.2.2 现状交通结构 | 第60-63页 |
5.2.3 道路与交通发展的现状问题小结 | 第63-64页 |
5.3 路网分级体系优化 | 第64-66页 |
5.3.1 优化步骤 | 第64-65页 |
5.3.2 路网综合优化结果 | 第65-66页 |
5.4 路网公交导向度评价 | 第66-75页 |
5.4.1 可步行性评价 | 第66-70页 |
5.4.2 步行可达性评价 | 第70-73页 |
5.4.3 公交覆盖率评价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9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创新点与不足 | 第76-77页 |
6.2.1 创新点 | 第76页 |
6.2.2 不足 | 第76-77页 |
6.3 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81-8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