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水生态健康状况评价与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0页 |
1.1 河流生态系统的内涵和功能 | 第12-14页 |
1.1.1 河流的内涵 | 第12页 |
1.1.2 河流的生态服务功能 | 第12-14页 |
1.2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 第14-16页 |
1.2.1 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 第14页 |
1.2.2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 第14-16页 |
1.3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3.1 河流健康评价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2 河流健康评价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3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综述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0-25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淮河流域水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 第25-35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本思路 | 第25-27页 |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 | 第25页 |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5-27页 |
3.1.3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式 | 第27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7-29页 |
3.2.1 物理指标 | 第28-29页 |
3.2.2 化学指标 | 第29页 |
3.2.3 生物指标 | 第29页 |
3.3 评价指标采样与处理 | 第29-30页 |
3.3.1 生境指标调研 | 第29-30页 |
3.3.2 水样的采集与处理 | 第30页 |
3.3.3 生物的采集与处理 | 第30页 |
3.4 评价指标计算及其标准化 | 第30-33页 |
3.5 综合指标计算及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淮河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 | 第35-54页 |
4.1 淮河流域概况 | 第35-37页 |
4.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5-36页 |
4.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6-37页 |
4.2 淮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现状特征 | 第37-40页 |
4.2.1 淮河流域化学特征 | 第37-39页 |
4.2.2 淮河流域生物群落特征 | 第39-40页 |
4.2.3 淮河流域河流物理特征 | 第40页 |
4.3 淮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 | 第40-43页 |
4.3.1 流域健康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4.3.2 流域各评估指标健康得分状况分析 | 第41-43页 |
4.4 淮河流域水生态健康状况比较 | 第43-52页 |
4.4.1 不同区域水生态健康状况空间差异比较 | 第43-44页 |
4.4.2 不同区位水生态健康状况评价比较 | 第44-47页 |
4.4.3 不同等级河道水生态健康状况评价比较 | 第47-50页 |
4.4.4 流域内主要河流健康状况评价比较 | 第50-52页 |
4.5 淮河流域水生态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建议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基于淮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的健康评价 | 第54-60页 |
5.1 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原理 | 第54-55页 |
5.2 三级分区的方法与过程 | 第55-56页 |
5.3 三级分区的结果 | 第56-58页 |
5.4 淮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健康评价 | 第58-60页 |
第六章 淮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特征分析 | 第60-70页 |
6.1 生态功能三级分区健康特征分析 | 第60-65页 |
6.2 淮河流域水生态健康表征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65-7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