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媒体新闻寻租环境及规制对策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研究说明 | 第8-19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 “新闻寻租”及相关概念 | 第10-11页 |
2. 新闻寻租的表现和特征 | 第11-12页 |
3. 新闻寻租的原因 | 第12-13页 |
4. 新闻寻租的规制 | 第13-15页 |
(三) 主要理论 | 第15-17页 |
1. 寻租理论 | 第15-16页 |
2. 规制理论 | 第16-17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 案例分析法 | 第17-18页 |
2. 文献分析法 | 第18-19页 |
二、新闻寻租的表现与影响 | 第19-33页 |
(一) 权力寻租与新闻寻租 | 第19-20页 |
(二) 我国新闻寻租现象的演变概略 | 第20-21页 |
(三) 新闻寻租的主要表现 | 第21-29页 |
1. 有偿新闻:《新快报》陈永洲案 | 第21-24页 |
2. 有偿不闻:山西繁峙矿难案 | 第24-25页 |
3. 新闻敲诈:21世纪传媒案 | 第25-26页 |
4. 新闻寻租主要表现的特征 | 第26-29页 |
(四) 新闻寻租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29-33页 |
1. 媒体监督权和公信力受损 | 第29页 |
2. “管制”取代“自律”获得正当性 | 第29-30页 |
3. 公众知情权被虚置 | 第30-31页 |
4. 妨害市场经济运行和商业文化培育 | 第31-33页 |
三、新闻寻租的环境因素分析 | 第33-44页 |
(一) 制度环境 | 第33-36页 |
1. 政治生态使权力寻租成为可能 | 第33-34页 |
2. 公权力背景使媒体权利异化为权力 | 第34页 |
3. 传媒业准入制度使媒体资源具备稀缺性 | 第34-35页 |
4. 双轨制下媒体资产所有人与经营人分离 | 第35-36页 |
(二) 市场环境 | 第36-37页 |
1. 企业缺乏政府职能部门有力监管 | 第36-37页 |
2. 企业恶性竞争与非法公共关系 | 第37页 |
(三) 法律环境 | 第37-40页 |
1. 法律法规不足 | 第38-39页 |
2. 相关法律适用的困境 | 第39-40页 |
(四) 媒体生态 | 第40-44页 |
1. 媒体转型期经营压力大 | 第40-41页 |
2. 职业新闻人生存现状 | 第41-43页 |
3. 缺乏自律,潜规则泛滥 | 第43-44页 |
四、新闻寻租的规制对策分析 | 第44-57页 |
(一) 新闻寻租的经济规制对策 | 第44-47页 |
1. 适当放开市场准入引入市场竞争 | 第44-45页 |
2. 产权改革以增强内部约束 | 第45-47页 |
(二) 新闻寻租的社会规制对策 | 第47-49页 |
1. 媒介的外部性规制 | 第47-49页 |
2. 媒介的信息优势规制 | 第49页 |
(三) 媒体自身的规制策略 | 第49-54页 |
1. 其它国家媒体规制对我国的借鉴 | 第50页 |
2. 我国媒体自律机制的优化 | 第50-53页 |
3. 职业素养教育与责任机制 | 第53-54页 |
4. 社会诚信制度与惩罚机制 | 第54页 |
(四) 新闻寻租规制对策的法治化 | 第54-57页 |
1. 提升规制新闻寻租的法治体系的协调性 | 第55页 |
2. 《新闻法》的推进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一、中文文献 | 第58-61页 |
(一) 著作 | 第58-59页 |
(二) 学术论文 | 第59-61页 |
二、英文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