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矿区大采高浅埋深开采地表变形规律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浅埋深开采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大采高开采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3 地表非连续变形成因分析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2-15页 |
2 大采高浅埋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 第15-31页 |
2.1 超化矿区地质地貌特征 | 第15页 |
2.2 22001工作面概况 | 第15-18页 |
2.2.1 地质构造 | 第15-16页 |
2.2.2 水文地质 | 第16-17页 |
2.2.3 褶皱和断层构造 | 第17页 |
2.2.4 研究区概况 | 第17-18页 |
2.3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 第18-21页 |
2.4 大采高浅埋深开采角量参数 | 第21-26页 |
2.4.1 22001工作面角量参数 | 第21-25页 |
2.4.2 角量参数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2.5 大采高浅埋深开采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 | 第26-29页 |
2.5.1 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求参原理 | 第26页 |
2.5.2 22001 工作面求参结果 | 第26-28页 |
2.5.3 预计参数特性分析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大采高浅埋深开采地表动态变形规律 | 第31-43页 |
3.1 地表移动和变形特征分析 | 第31-38页 |
3.1.1 地表下沉特征分析 | 第31-33页 |
3.1.2 倾斜和曲率特征分析 | 第33-36页 |
3.1.3 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特征分析 | 第36-38页 |
3.2 动态移动变形参数 | 第38-41页 |
3.2.1 起动距 | 第38页 |
3.2.2 超前影响距及超前影响角 | 第38页 |
3.2.3 地表动态下沉速度分析 | 第38-40页 |
3.2.4 地表移动持续时间 | 第40-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大采高浅埋深开采地表非连续变形特征分析 | 第43-57页 |
4.1 地表裂缝特征分析 | 第43-45页 |
4.1.1 地表裂缝分布 | 第43-44页 |
4.1.2 裂缝角 | 第44-45页 |
4.2 22001工作面覆岩破断机理分析 | 第45-52页 |
4.2.1 关键层的识别 | 第45-48页 |
4.2.2 组合关键层判别 | 第48页 |
4.2.3 破断距计算 | 第48-50页 |
4.2.4“砌体梁”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50-52页 |
4.3 地表裂缝成因分析 | 第52-54页 |
4.3.1 裂缝发育与地表沉陷的关系 | 第52-53页 |
4.3.2 地表裂缝发育与地表下沉速度的关系 | 第53-54页 |
4.3.3 地裂缝与关键层破断的关系 | 第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页 |
5.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6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