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井产能预测及提高产能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9-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4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14-2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煤层气储层基本特征 | 第24-40页 |
2.1 煤层气赋存、运移和产出机理 | 第24-32页 |
2.1.1 煤层气的储层特征 | 第24-25页 |
2.1.2 煤层气的赋存机理 | 第25-28页 |
2.1.3 煤层气的运移机理 | 第28-30页 |
2.1.4 煤层气的产出机理 | 第30-32页 |
2.2 柳林煤层气区块地质特征 | 第32-39页 |
2.2.1 柳林区块地理位置 | 第32-34页 |
2.2.2 主要煤层及其赋存特征 | 第34-35页 |
2.2.3 煤层含气性 | 第35-37页 |
2.2.4 煤岩煤质特征 | 第37页 |
2.2.5 煤层气储层特征 | 第37-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低渗储层渗透率和孔隙度测试 | 第40-53页 |
3.1 实验装置 | 第40-41页 |
3.2 样品制备 | 第41-4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3.4 实验方案 | 第43页 |
3.5 实验测试原理和计算方法 | 第43-47页 |
3.5.1 岩心孔隙度的测试 | 第43-45页 |
3.5.2 岩心渗透率的测试 | 第45-47页 |
3.6 低渗岩样渗透率实验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1页 |
3.6.1 测试气体的影响 | 第47-48页 |
3.6.2 温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3.6.3 围压的影响 | 第49-50页 |
3.6.4 驱替压力的影响 | 第50-51页 |
3.7 岩心渗透率计算结果 | 第51-5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煤层气藏渗流特征及产能模型 | 第53-64页 |
4.1 煤层储层气液渗流的基本方程 | 第53-57页 |
4.1.1 基本假设 | 第53页 |
4.1.2 基本方程 | 第53-54页 |
4.1.3 辅助方程 | 第54-55页 |
4.1.4 定解条件 | 第55-56页 |
4.1.5 平衡方程 | 第56页 |
4.1.6 双孔隙模型 | 第56-57页 |
4.2 相对渗透率模型 | 第57-59页 |
4.2.1 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模型 | 第57-58页 |
4.2.2 残余相饱和度模型 | 第58-59页 |
4.2.3 毛管力模型 | 第59页 |
4.3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孔隙压力敏感性 | 第59-62页 |
4.4 煤层气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煤层气井生产特征及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85页 |
5.1 煤层气开采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5.2 煤层气井压降漏斗动态变化 | 第65页 |
5.3 渗透率与孔隙度动态变化分析 | 第65-69页 |
5.4 直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69-76页 |
5.4.1 微裂缝渗透率 | 第69-70页 |
5.4.2 压裂效果 | 第70-72页 |
5.4.3 微裂缝间距 | 第72页 |
5.4.4 杨氏模量 | 第72-73页 |
5.4.5 泊松比 | 第73-74页 |
5.4.6 Langmuir体积 | 第74-75页 |
5.4.7 Langmuir压力 | 第75-76页 |
5.5 分支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76-84页 |
5.5.1 生产历史拟合及产能预测 | 第76-81页 |
5.5.2 产气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81-8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柳林区块煤层气井及井网产能预测 | 第85-110页 |
6.1 地质模型 | 第85-89页 |
6.2 不同井型及井网产能预测 | 第89-108页 |
6.2.1 直井井网产能预测 | 第90-95页 |
6.2.2 水平井网产能预测 | 第95-98页 |
6.2.3 多分支水平井及井网产能预测 | 第98-102页 |
6.2.4 柳林东南示范区产能预测 | 第102-108页 |
6.3 柳林区块总产能预测 | 第10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提高煤层气井产能方法研究 | 第110-133页 |
7.1 井型选择及井结构优化 | 第110-125页 |
7.1.1 不同井型数值模拟模型 | 第110-111页 |
7.1.2 现场压裂直井与多分支水平井产能分析 | 第111-114页 |
7.1.3 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4-117页 |
7.1.4 不同井型波及范围分析 | 第117-120页 |
7.1.5 井结构参数对产能影响分析 | 第120-123页 |
7.1.6 井结构优化设计 | 第123-125页 |
7.2 注CO_2和N_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方法 | 第125-132页 |
7.2.1 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分析 | 第126-127页 |
7.2.2 注气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分析 | 第127-132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结论 | 第133-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作者简介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