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7页 |
1.6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9页 |
1.6.1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1.6.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2 城镇化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4页 |
2.1 城镇化概念与特征 | 第19-20页 |
2.1.1 城镇化概念 | 第19页 |
2.1.2 城镇化特征 | 第19-20页 |
2.2 城镇化基本理论 | 第20-24页 |
2.2.1 聚集-扩散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人口迁移理论 | 第21-22页 |
2.2.3 二元结构理论 | 第22页 |
2.2.4 增长极理论 | 第22-24页 |
3 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24-35页 |
3.1 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 第24-29页 |
3.1.1 加快发展步伐,扩大城镇规模 | 第25-26页 |
3.1.2 明确发展定位,优化发展布局 | 第26页 |
3.1.3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 | 第26-27页 |
3.1.4 培育优势产业,打造城镇发展载体 | 第27页 |
3.1.5 实施组团化发展,凝聚发展活力 | 第27-28页 |
3.1.6 坚持项目化推进,实施市场化运作 | 第28-29页 |
3.2 青州市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案例实践 | 第29-32页 |
3.2.1 弥河镇城镇化建设实践 | 第29-30页 |
3.2.2 黄楼街道城镇化建设实践 | 第30-31页 |
3.2.3 何官镇城镇化建设实践 | 第31-32页 |
3.3 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的几种模式分析 | 第32-35页 |
3.3.1 受辐创新模式 | 第32-33页 |
3.3.2 农业促进模式 | 第33页 |
3.3.3 迁移聚集模式 | 第33-35页 |
4 青州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43页 |
4.1 青州市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4.1.1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 第35-36页 |
4.1.2 二元双重结构较为严重 | 第36页 |
4.1.3 城镇化发展特色不明显 | 第36-37页 |
4.1.4 城镇二、三产业发展落后 | 第37-38页 |
4.1.5 政府重建设轻管理 | 第38页 |
4.1.6 城镇规划布局与功能定位不合理 | 第38-39页 |
4.2 青州市城镇化发展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4.2.1 农村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 第39-40页 |
4.2.2 城镇化发展底子薄,投入不足 | 第40-41页 |
4.2.3 整体规划与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力 | 第41-42页 |
4.2.4 制度上的缺陷 | 第42-43页 |
5 推进青州市城镇化发展的的对策建议 | 第43-54页 |
5.1 高起点做好城镇化发展规划 | 第43-47页 |
5.1.1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 第43-44页 |
5.1.2 重点推进,以重点镇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 | 第44-45页 |
5.1.3 走多元城镇化发展道路 | 第45-47页 |
5.2 做大做强支撑产业,拓展发展空间 | 第47-48页 |
5.3 创新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 | 第48-49页 |
5.4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 第49-50页 |
5.4.1 提升交通集散能力 | 第49页 |
5.4.2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第49-50页 |
5.4.3 不断提升生态承载能力 | 第50页 |
5.5 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创新 | 第50-52页 |
5.6 健全机构,完善城镇管理体系 | 第52-54页 |
6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