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临床研究 | 第9-19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9-11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9-11页 |
二、试验方法 | 第11-12页 |
(一) 试验用药 | 第11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三) 用药期间的支持治疗 | 第12页 |
三、观测指标 | 第12-13页 |
(一) 安全性观察 | 第12页 |
(二) 疗效性观察 | 第12-13页 |
(三) 中医症状分级及积分量化标准 | 第13页 |
(四) 统计学分析 | 第13页 |
四、疗效判定 | 第13-14页 |
五、结果 | 第14-19页 |
(一) 血液学缓解情况 | 第14-15页 |
(二) 治疗后及随访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情况 | 第15-16页 |
(三)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第16页 |
(四) 治疗前后血象及骨髓象比较 | 第16-17页 |
(五) 治疗前后外周血及骨髓形态比较 | 第17-18页 |
(六) 安全性观察 | 第18-19页 |
讨论 | 第19-26页 |
一、中医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认识 | 第19-21页 |
(一) 病因病机 | 第19-20页 |
(二) 中医药对于慢粒的治疗 | 第20-21页 |
二、现代医学对于慢粒细胞白血病的认识 | 第21-22页 |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21页 |
(二) 治疗 | 第21-22页 |
三、方药组成、功用分析及药理研究 | 第22-24页 |
(一) 药物组成 | 第22页 |
(二) 六神丸方药分析 | 第22-23页 |
(三) 药物功效溯源 | 第23页 |
(四) 现代药理研究 | 第23-24页 |
四、六神丸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 | 第24-25页 |
五、结论 | 第25-26页 |
结语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综述 | 第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发表论文 | 第36-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