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私募股权投资及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第19-25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2 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的价值 | 第19-21页 |
2.2.1 其他投资方式的重要补充 | 第19页 |
2.2.2 扶持企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 第19页 |
2.2.3 经济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9-20页 |
2.2.4 拓宽企业投资渠道 | 第20页 |
2.2.5 改善企业组织结构 | 第20页 |
2.2.6 推动企业上市进程 | 第20页 |
2.2.7 分散企业的投资风险 | 第20-21页 |
2.2.8 推进企业的产业升级 | 第21页 |
2.3 私募股权投资的问题 | 第21-22页 |
2.3.1 流动性差 | 第21页 |
2.3.2 专业性强 | 第21-22页 |
2.3.3 信息不对称 | 第22页 |
2.4 私募股权投资风险的特点 | 第22页 |
2.5 私募股权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2-25页 |
第3章 北大未名私募股权投资项目风险因素的识别 | 第25-41页 |
3.1 项目简介 | 第25-26页 |
3.2 北大未名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 第26-41页 |
3.2.1 环境风险因素识别 | 第26-29页 |
3.2.2 道德风险因素识别 | 第29-30页 |
3.2.3 管理风险因素识别 | 第30-32页 |
3.2.4 市场风险因素识别 | 第32-35页 |
3.2.5 技术风险因素识别 | 第35-36页 |
3.2.6 财务风险因素识别 | 第36-41页 |
第4章 北大未名私募股权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 | 第41-51页 |
4.1 建立私募股权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假设 | 第41页 |
4.2 私募股权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 | 第41页 |
4.3 私募股权投资风险评价 | 第41-48页 |
4.3.1 确定评价指标 | 第41-42页 |
4.3.2 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 | 第42-44页 |
4.3.3 综合评价 | 第44页 |
4.3.4 分析及结果 | 第44-48页 |
4.4 北大未名项目投资的实际回报 | 第48-51页 |
第5章 北大未名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应对策略借鉴 | 第51-59页 |
5.1 项目筛选和评价阶段的风险应对策略 | 第52-55页 |
5.1.1 实地调研获取真实的信息 | 第52-53页 |
5.1.2 借助推介规避不对称信息 | 第53页 |
5.1.3 完善风险识别和控制程序 | 第53-54页 |
5.1.4 依靠专业队伍评估与论证 | 第54-55页 |
5.2 签署契约阶段的风险应对策略 | 第55页 |
5.2.1 优先股的权利 | 第55页 |
5.2.2 优先增持的权利 | 第55页 |
5.2.3 优先注资的权利 | 第55页 |
5.3 培育目标企业阶段的风险应对策略 | 第55-57页 |
5.3.1 建立优秀管理团队 | 第56页 |
5.3.2 建立全程监督机制 | 第56页 |
5.3.3 建立规范约束机制 | 第56-57页 |
5.4 投资退出阶段的风险应对策略 | 第57-59页 |
5.4.1 退出方式的选择 | 第57页 |
5.4.2 退出时机的选择 | 第57-59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9-6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6.2 论文不足及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