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对编码调制技术及其在FSO中的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分析空间光信道的传输特性 | 第15页 |
1.3.2 研究分析FSO系统的信道纠错编码技术 | 第15-17页 |
1.3.3 研究多进制脉冲类调制技术方案 | 第17页 |
1.3.4 研究和仿真不同光信噪比条件下的新型/传统系统误码性能 | 第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空间光信道的传输特性 | 第20-29页 |
2.1 空间光信道概述 | 第20-21页 |
2.2 空间光信道衰减效应研究 | 第21-23页 |
2.3 空间光信道湍流效应研究 | 第23-28页 |
2.3.1 弱湍流效应研究 | 第24-25页 |
2.3.2 中等湍流效应研究 | 第25-27页 |
2.3.3 强湍流效应研究 | 第27-28页 |
2.4 空间光信道综合模型研究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FSO系统的信道纠错编码技术 | 第29-64页 |
3.1 信道编码技术及其在FSO系统中的发展概述 | 第29-31页 |
3.1.1 FSO系统的线性分组码 | 第29-30页 |
3.1.2 FSO系统的非线性分组码 | 第30-31页 |
3.2 TC-XPPM网格编码调制技术 | 第31-63页 |
3.2.1 TC-AOPPM网格编码星座映射设计 | 第34-41页 |
3.2.2 TC-AOPPM网格译码设计 | 第41-59页 |
3.2.2.1 TC-AOPPM子集译码设计 | 第42-50页 |
3.2.2.2 TC-AOPPM维特比译码设计 | 第50-59页 |
3.2.3 TC-AOPPM未编码对照方案设计 | 第59-6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FSO系统的调制技术 | 第64-89页 |
4.1 FSO系统的调制技术概述 | 第64-68页 |
4.1.1 传统强度/相位调制 | 第64页 |
4.1.2 脉冲位置类调制(XPPMs) | 第64-67页 |
4.1.3 OAM调制 | 第67-68页 |
4.2 传统脉冲幅度-位置联合调制APPM方案 | 第68-77页 |
4.2.1 APPM的调制原理 | 第68-75页 |
4.2.2 APPM的解调原理 | 第75-77页 |
4.3 新型非等差映射脉冲幅度-位置联合调制APPM方案 | 第77-88页 |
4.3.1 新型非等差映射APPM方案的设计 | 第77-81页 |
4.3.2 新型非等差映射APPM方案的具体配置 | 第81-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编码调制空间光通信系统结构和误码性能分析 | 第89-96页 |
5.1 网格编码-脉冲幅度-交叠脉冲位置联合调制TC-4×8AOPPM- FSO系统 | 第89-92页 |
5.2 脉冲幅度-位置联合调制APPM-FSO系统 | 第92-9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101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96页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96-101页 |
6.2.1 非Kolmogorov的FSO湍流信道 | 第96-97页 |
6.2.2 OFDM复用的编码调制FSO系统 | 第97-99页 |
6.2.3 MIMO编码调制FSO系统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2页 |
缩略语说明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