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络病理论和肺系难治病相关性研究 | 第13-20页 |
1. 络病理论渊源 | 第13-16页 |
1.1 《内经》对络病学术思想的影响 | 第13页 |
1.2 张仲景对络病的认识 | 第13-14页 |
1.3 清代医家对络病理论的影响 | 第14页 |
1.4 近现代医家对络病理论的影响 | 第14-16页 |
2. 肺系难治病和络病理论相关性研究 | 第16-18页 |
2.1 慢性阻塞性肺病与络病理论 | 第16页 |
2.2 支气管哮喘与络病理论 | 第16-17页 |
2.3 支气管肺癌与络病理论 | 第17页 |
2.4 间质性肺炎和络病理论 | 第17-18页 |
3. 肺系难治病和络病理论研究展望 | 第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1.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理论渊源 | 第20-21页 |
2. 现代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辨治思维与方法研究 | 第21-24页 |
2.1 风痰阻肺、胸阳痹阻 | 第21页 |
2.2 支气管哮喘从五脏论治 | 第21-22页 |
2.3 补益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2.4 清热法治疗支气管哮喘 | 第23页 |
2.5 综合病机治疗支气管哮喘 | 第23页 |
2.6 支气管哮喘与络病理论 | 第23-24页 |
2.7 国医大师辨治支气管哮喘经验 | 第24页 |
3. 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研究 | 第24-26页 |
3.1 中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 第24-25页 |
3.2 中药抗气道慢性炎症 | 第25页 |
3.3 中药对气道重塑的干预 | 第25-26页 |
4. 支气管哮喘的研究展望 | 第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朱良春治疗肺系难治病理论与经验述要 | 第28-40页 |
1. 朱良春认识肺系难治病与络病的理论关系 | 第28-29页 |
1.1 中医角度认识肺系难治病与络病理论 | 第28页 |
1.2 现代医学角度认识肺系难治病与络病理论 | 第28-29页 |
2. 朱良春扶正通络法治疗肺系难治病经验与用药特色 | 第29-32页 |
2.1 益气健脾,化痰活血通络 | 第30页 |
2.2 养阴扶正,化痰解毒通络 | 第30-31页 |
2.3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通络 | 第31页 |
2.4 温肾助阳,开瘀散结通络 | 第31-32页 |
3. 朱良春扶正通络法对常见肺系难治病的治疗 | 第32-38页 |
3.1 慢性阻塞性肺病 | 第32-34页 |
3.2 支气管哮喘 | 第34-35页 |
3.3 间质性肺炎 | 第35-36页 |
3.4 支气管肺癌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朱良春扶正通络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 第40-48页 |
1. 临床资料 | 第40-41页 |
1.1 诊断 | 第40页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40-41页 |
1.3 一般资料 | 第41页 |
2. 方法 | 第41-42页 |
2.1 治疗方法 | 第41页 |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 第41-42页 |
2.3 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 第42页 |
2.4 临床疗效标准 | 第42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42页 |
3. 结果 | 第42-44页 |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 第43页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见表2 | 第43页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的比较,见表3 | 第43-44页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细胞因子的比较,见表4 | 第44页 |
4. 讨论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