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移民人居空间自组织机制下的“城中村”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问题背景 | 第10-16页 |
1.1.1 本文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相关概念说明 | 第11-16页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6-20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6-19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框架 | 第20-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3.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3-26页 |
1.4.1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1.4.2 理论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移民自组织人居研究述评 | 第26-47页 |
2.1 移民自组织人居空间的相关理论溯源 | 第26-34页 |
2.1.1 城市化与移民迁移理论 | 第26-27页 |
2.1.2 社会分层、居住分异与社会资本理论 | 第27-28页 |
2.1.3 政治经济学、空间权力与空间生产理论 | 第28-29页 |
2.1.4 空间的文化表征理论 | 第29-30页 |
2.1.5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理论 | 第30-31页 |
2.1.6 设计学(广义)理论 | 第31-34页 |
2.2 移民自组织人居空间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34-42页 |
2.2.1 居住与生活方式 | 第34-35页 |
2.2.2 聚居空间类型 | 第35-37页 |
2.2.3 空间与城乡二元制度 | 第37-38页 |
2.2.4 自建、违建、空间生产 | 第38-39页 |
2.2.5 租居需求 | 第39页 |
2.2.6 非正规经济 | 第39-41页 |
2.2.7 空间转型与改造 | 第41-42页 |
2.3 研究趋势分析 | 第42-46页 |
2.3.1 概念:从住房到人居 | 第43页 |
2.3.2 视角:从问题到价值 | 第43-44页 |
2.3.3 实践:从理想到现实 | 第44页 |
2.3.4 主体:从单一到多元 | 第44-45页 |
2.3.5 路径:从社会到空间 | 第45页 |
2.3.6 方法:从定量到综合 | 第45-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移民人居空间的“自组织”演进 | 第47-60页 |
3.1 人居空间自组织的动力机制 | 第47-50页 |
3.2 人居形态适配 | 第50-54页 |
3.2.1 空间集约化 | 第50-52页 |
3.2.2 形态结构化 | 第52-54页 |
3.3 功能要素精细 | 第54-57页 |
3.3.1 功能复合化 | 第54-56页 |
3.3.2 管理精细化 | 第56-57页 |
3.4 机理组织有序 | 第57-59页 |
3.4.1 发展动态化 | 第57-58页 |
3.4.2 聚落稳定化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移民自组织人居空间的案例研究 | 第60-117页 |
4.1 杭州城西城中村案例 | 第60-88页 |
4.1.1 屏峰村案例 | 第61-67页 |
4.1.2 五联西苑案例 | 第67-76页 |
4.1.3 城西三村案例比较研究 | 第76-88页 |
4.2 武汉市大学城城中村案例 | 第88-103页 |
4.2.1 大学城城中村发展概况 | 第88-89页 |
4.2.2 政院新村案例 | 第89-103页 |
4.3 其他自组织移民人居案例 | 第103-115页 |
4.3.1 二元社区VS混合居住 | 第103-106页 |
4.3.2 自建与占用案例研究 | 第106-11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五章 移民自组织人居空间城市融入绩效分析 | 第117-134页 |
5.1“城市融入”内涵及其现实困境 | 第117-120页 |
5.1.1 城市融入之内涵特征 | 第117-118页 |
5.1.2 城市融入之居住困境 | 第118-120页 |
5.1.3 不同人居形态之融入差异 | 第120页 |
5.2 基于城市融入多维度的空间绩效考察 | 第120-129页 |
5.2.1 经济维度:从局部到整体 | 第120-122页 |
5.2.2 社会维度:从静态到动态 | 第122-125页 |
5.2.3 文化维度:从线性到多元 | 第125-129页 |
5.3 资本转换与生活策略 | 第129-133页 |
5.3.1 宏观约束与微观能动 | 第129-130页 |
5.3.2 资本转换与要素重构 | 第130-131页 |
5.3.3 路径差异与时空策略 | 第131-13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六章 自组织人居空间问题的再界定 | 第134-154页 |
6.1 时.形.态:自组织人居认知误区 | 第134-142页 |
6.1.1“城”与“村”:异质性空间认知 | 第134-136页 |
6.1.2 租居:空间流动的困惑 | 第136-138页 |
6.1.3 非正规、过时、低技术形态 | 第138-140页 |
6.1.4 脏乱差:秩序认知图示 | 第140-142页 |
6.2 问题困境 | 第142-150页 |
6.2.1 系统关系割裂形成问题畸形循环 | 第142-144页 |
6.2.2 空间分异与空间污名化的双重困境 | 第144-147页 |
6.2.3 主体性消解下的理性悖论 | 第147-150页 |
6.3 相关建构启示 | 第150-153页 |
6.3.1 规律建构:渐进性、时序性、多义性 | 第150-151页 |
6.3.2 机制协同:耦合性、整体性、协同性 | 第151-15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3-154页 |
第七章 基于自组织人居空间的设计范式重构 | 第154-182页 |
7.1 从城市到城市性:移民人居建构范式转向 | 第154-159页 |
7.1.1 空间的“城市性”设计范式 | 第154-157页 |
7.1.2 基于社会工程的“主动设计” | 第157-159页 |
7.2 从物到人:“主体性”回归 | 第159-166页 |
7.2.1 主体维度下之空间“根性” | 第159-161页 |
7.2.2 建构环境的意义与主体回归 | 第161-164页 |
7.2.3 自组织人居生成的主体间性 | 第164-166页 |
7.3 从形态到时态:“在场性”建构智慧 | 第166-173页 |
7.3.1 恋地情结VS时空穿梭 | 第166-170页 |
7.3.2 空间-历时态VS空间-共时态 | 第170-173页 |
7.4 从美学到伦理:人居美学困境与出路 | 第173-180页 |
7.4.1 人居美学的登场与离场 | 第173-174页 |
7.4.2 隐匿于设计的社会文化博弈 | 第174-177页 |
7.4.3 美学生产逻辑与反遮蔽策略 | 第177-18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80-18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82-185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82-183页 |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183-184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84-185页 |
创新点 | 第185-186页 |
附录 1:图表来源 | 第186-189页 |
附录 2: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89-190页 |
致谢 | 第190-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