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儿童卡通面孔加工影响因素的眼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部分 前言第12-26页
    1. 面孔加工模型第12-15页
        1.1. Bruce和Young的面孔认知模型第12-13页
        1.2. Haxby、Hoffman和Gobbini的面孔认知神经系统模型第13-14页
        1.3. Baucer的双路线模型第14页
        1.4. 动态双重路线模型第14-15页
    2. 面孔加工能力的发展第15-17页
        2.1. 特征加工-结构加工理论第15-16页
        2.2. 整体加工-部分加工理论第16页
        2.3. 外部特征-内部特征加工理论第16-17页
        2.4. 一般认知因素发展理论第17页
        2.5. 多维空间理论第17页
    3. 卡通面孔加工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4. 影响卡通面孔加工的因素第19-22页
        4.1. 面孔类型第19-20页
        4.2. 绘图方式第20-21页
        4.3. 被试性别第21-22页
    5. 面孔加工的研究方法第22-24页
        5.1. 研究范式第22-23页
        5.2. 眼动技术在面孔记忆和再认研究中的应用第23-24页
    6. 问题提出第24-26页
        6.1. 已有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24页
        6.2. 研究基本思路第24-25页
        6.3.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25-26页
            6.3.1. 理论意义第25页
            6.3.2. 实践意义第25-26页
第二部分 面孔类型对卡通面孔加工影响的眼动研究(研究一)第26-40页
    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26页
    2. 研究方法第26-29页
        2.1. 被试第26页
        2.2. 实验材料第26-27页
        2.3. 实验设备第27页
        2.4. 实验设计第27页
        2.5. 实验程序第27-28页
        2.6. 数据分析第28-29页
            2.6.1. 行为数据分析第28-29页
            2.6.2. 眼动数据分析第29页
    3. 结果分析第29-37页
        3.1. 行为数据第29-30页
        3.2. 注视时间第30-33页
            3.2.1. 编码阶段第30-31页
            3.2.2. 再认阶段第31-32页
            3.2.3. 各兴趣区注视时间的差异第32-33页
        3.3. 眼跳个数第33-37页
            3.3.1. 编码阶段第33-34页
            3.3.2. 再认阶段第34-35页
            3.3.3. 各兴趣区间眼跳个数的差异第35-37页
    4. 讨论第37-39页
        4.1. 卡通人类面孔和卡通动物面孔的加工差异第37-38页
        4.2. 卡通面孔加工中的年龄差异第38-39页
        4.3. 卡通面孔加工中的性别差异第39页
    5. 小结第39-40页
第三部分 绘图方式对卡通面孔加工影响的眼动研究(研究二)第40-57页
    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40页
    2. 研究方法第40-43页
        2.1. 被试第40页
        2.2. 实验材料第40-41页
        2.3. 实验设备第41页
        2.4. 实验设计第41页
        2.5. 实验程序第41-42页
        2.6. 数据分析第42-43页
            2.6.1. 行为数据分析第42页
            2.6.2. 眼动数据分析第42-43页
    3. 结果分析第43-54页
        3.1. 行为数据第43页
        3.2. 注视时间第43-48页
            3.2.1. 编码阶段第43-45页
            3.2.2. 再认阶段第45-46页
            3.2.3. 各兴趣区注视时间的差异第46-48页
        3.3. 眼跳个数第48-54页
            3.3.1. 编码阶段第48-50页
            3.3.2. 再认阶段第50-51页
            3.3.3. 各兴趣区间眼跳个数的差异第51-54页
    4. 讨论第54-56页
        4.1. 绘图方式对卡通面孔加工的影响第54-55页
        4.2. 面孔加工过程中的年龄差异第55-56页
        4.3. 面孔加工过程中的性别差异第56页
    5. 小结第56-57页
第四部分 真人面孔和卡通面孔加工差异的眼动研究(研究三)第57-71页
    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57页
    2. 研究方法第57-60页
        2.1. 被试第57页
        2.2. 实验材料第57-58页
        2.3. 实验设备第58页
        2.4. 实验设计第58页
        2.5. 实验程序第58-59页
        2.6. 数据分析第59-60页
            2.6.1. 行为数据分析第59页
            2.6.2. 眼动数据分析第59-60页
    3. 结果分析第60-68页
        3.1. 行为数据第60页
        3.2. 注视时间第60-65页
            3.2.1. 编码阶段第60-62页
            3.2.2. 再认阶段第62-63页
            3.2.3. 各兴趣区注视时间的差异第63-65页
        3.3. 眼跳个数第65-68页
            3.3.1. 编码阶段第65-66页
            3.3.2. 再认阶段第66-67页
            3.3.3. 各兴趣区间眼跳个数的差异第67-68页
    4. 讨论第68-70页
        4.1. 卡通面孔和真人面孔的加工差异第68-69页
        4.2. 面孔加工中的年龄差异第69-70页
        4.3. 面孔加工中的性别差异第70页
    5. 小结第70-71页
第五部分 综合讨论与总结第71-78页
    1. 主要研究结果讨论第71-76页
        1.1. 卡通人类面孔和卡通动物面孔加工的差异第71-72页
        1.2. 绘图方式对面孔加工的影响第72-73页
        1.3. 卡通面孔和真人面孔的加工差异第73-74页
        1.4. 面孔加工中的年龄差异第74-75页
        1.5. 面孔加工中的性别差异第75-76页
    2. 总结论第76页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5页
附录一 关于面孔吸引力水平评价的调查问卷第85-90页
附录二 面孔刺激材料第90-9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锗烯与碱金属原子构成杂化相的密度泛函研究
下一篇:室温NiFe/BaTiO3/La0.7Sr0.3MnO3多铁隧道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