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猛洞河生态驳岸景观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背景 | 第10页 |
1.1.2 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2.1 生态河道 | 第11页 |
1.2.2 驳岸 | 第11-12页 |
1.2.3 生态驳岸与生态驳岸景观 | 第12页 |
1.2.4 传统驳岸 | 第12-13页 |
1.3 生态驳岸与传统驳岸的区别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4.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3 研究步骤 | 第18-19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案例分析 | 第20-28页 |
2.1 国外案例分析 | 第20-24页 |
2.1.1 圣安东尼奥河驳岸景观设计分析 | 第20-21页 |
2.1.2 芝加哥河滨走廊设计分析 | 第21-22页 |
2.1.3 韩国清溪川复原工程分析 | 第22-24页 |
2.2 国内案例分析 | 第24-26页 |
2.2.1 新转河景观整治 | 第24-25页 |
2.2.2 菖蒲河综合治理 | 第25-26页 |
2.3 小结 | 第26-28页 |
3 城市河道生态驳岸设计 | 第28-38页 |
3.1 城市河道生态驳岸的功能 | 第28-29页 |
3.1.1 防洪固堤 | 第28页 |
3.1.2 增强水体自净 | 第28页 |
3.1.3 景观美化 | 第28页 |
3.1.4 生物多样性保护 | 第28页 |
3.1.5 调节水位、气候 | 第28-29页 |
3.2 城市河道生态驳岸的类型 | 第29-30页 |
3.2.1 自然原型驳岸 | 第29页 |
3.2.2 自然型驳岸 | 第29-30页 |
3.2.3 多种人工自然驳岸 | 第30页 |
3.3 生态驳岸常用材质 | 第30-35页 |
3.3.1 石材 | 第31-32页 |
3.3.2 木材 | 第32-33页 |
3.3.3 石笼 | 第33-34页 |
3.3.4 植物 | 第34页 |
3.3.5 其他 | 第34-35页 |
3.4 生态驳岸景观设计方法探讨 | 第35-36页 |
3.4.1 考虑生态驳岸景观的场所性 | 第35页 |
3.4.2 考虑生态驳岸景观的亲水性 | 第35页 |
3.4.3 考虑生态驳岸景观的自然美学性 | 第35-36页 |
3.5 小结 | 第36-38页 |
4 永顺县猛洞河生态驳岸设计 | 第38-58页 |
4.1 区位分析 | 第38页 |
4.2 自然地理条件 | 第38-41页 |
4.2.1 气候 | 第38页 |
4.2.2 交通 | 第38页 |
4.2.3 地形 | 第38-39页 |
4.2.4 景观绿化 | 第39页 |
4.2.5 旅游资源 | 第39-40页 |
4.2.6 水资源 | 第40页 |
4.2.7 生态资源 | 第40页 |
4.2.8 历史文化 | 第40-41页 |
4.2.9 社会经济 | 第41页 |
4.3 现状驳岸 | 第41-43页 |
4.3.1 平面分析 | 第41-42页 |
4.3.2 断面分析 | 第42页 |
4.3.3 景观绿化分析 | 第42页 |
4.3.4 驳岸类型分析 | 第42-43页 |
4.4 猛洞河进行生态驳岸景观设计的SWOT分析 | 第43-45页 |
4.4.1 优势分析 | 第43页 |
4.4.2 劣势分析 | 第43页 |
4.4.3 机遇分析 | 第43-44页 |
4.4.4 威胁分析 | 第44页 |
4.4.5 整体分析 | 第44-45页 |
4.5 设计目的、定性、定位 | 第45页 |
4.5.1 设计目的 | 第45页 |
4.5.2 设计定性 | 第45页 |
4.5.3 项目定位 | 第45页 |
4.6 设计范围 | 第45页 |
4.7 设计规范和设计原则 | 第45-47页 |
4.7.1 设计规范 | 第45-46页 |
4.7.2 设计原则 | 第46-47页 |
4.8 总体设计构思 | 第47页 |
4.9 景观结构 | 第47页 |
4.10 驳岸功能分区 | 第47-48页 |
4.10.1 北段驳岸景区 | 第47-48页 |
4.10.2 中段驳岸景区 | 第48页 |
4.10.3 南段驳岸景区 | 第48页 |
4.11 道路交通设计 | 第48-49页 |
4.12 景观节点设计 | 第49-50页 |
4.12.1 北段景观节点 | 第49页 |
4.12.2 中段景观节点 | 第49-50页 |
4.12.3 南段景节点 | 第50页 |
4.13 专项设计 | 第50-56页 |
4.13.1 驳岸专项设计 | 第50-54页 |
4.13.2 植物种植设计 | 第54-55页 |
4.13.3 竖向设计 | 第55页 |
4.13.4 基础设施分析 | 第55-56页 |
4.14 经济技术指标和造价估算 | 第56页 |
4.14.1 经济技术指标 | 第56页 |
4.14.2 造价估算 | 第56页 |
4.15 小结 | 第56-58页 |
5 总结 | 第58-6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5.2 不足之处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件 | 第69-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