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动机 | 第12-13页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 研究构架与流程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构架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流程 | 第15页 |
1.4 相关文献探讨 | 第15-20页 |
1.4.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4.2 休闲农业景观规划理论和乡村意象视角研究 | 第17-19页 |
1.4.3 相关学科基于乡村意象视角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1 调查研究 | 第20页 |
1.5.2 文献收集法 | 第20页 |
1.5.3 综合归纳法 | 第20页 |
1.5.4 理论结合实证法 | 第20-21页 |
2 研究区现状分析 | 第21-26页 |
2.1 区位分析 | 第21页 |
2.2 自然资源条件 | 第21-24页 |
2.3 人文资源条件 | 第24页 |
2.4 SWOT分析 | 第24-26页 |
2.4.1 优势 | 第25页 |
2.4.2 劣势 | 第25页 |
2.4.3 机遇 | 第25页 |
2.4.4 挑战 | 第25-26页 |
3 株洲砖桥乡乡村景观意象调查与分析 | 第26-44页 |
3.1 调查方法 | 第26-28页 |
3.2 目标样本选择 | 第28-29页 |
3.3 目标市场分析 | 第29-32页 |
3.3.1 周边市场分析 | 第29页 |
3.3.2 样本基本要素分析 | 第29-32页 |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3.4.1 乡村景观意象要素分析 | 第32-37页 |
3.4.2 乡村景观意象特征分析 | 第37-39页 |
3.4.3 乡村意象意象成因分析 | 第39-41页 |
3.4.4 小结 | 第41-44页 |
4 乡村意象在株洲砖桥乡休闲农业景观规划中的运用与表达策略探析 | 第44-50页 |
4.1 乡村景观意象与乡村人居环境重构 | 第44-46页 |
4.1.1 村落布局 | 第44-45页 |
4.1.2 建筑 | 第45-46页 |
4.1.3 街道 | 第46页 |
4.2 乡村景观意象与休闲农业主导产业意象整合 | 第46-47页 |
4.3 乡村景观意象结合乡村人文景观意象造境 | 第47-50页 |
4.3.1 人文规划设计 | 第47-48页 |
4.3.2 乡村特色 | 第48-50页 |
5 相关案例研究 | 第50-60页 |
5.1 荷兰土地开发规划 | 第50-51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50-51页 |
5.1.2 项目特色 | 第51页 |
5.1.3 项目启示 | 第51页 |
5.2 法国普罗旺斯乡村度假 | 第51-53页 |
5.2.1 项目特色 | 第51-52页 |
5.2.2 项目启示 | 第52-53页 |
5.3 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 | 第53-55页 |
5.3.1 项目概况 | 第53页 |
5.3.2 项目分区 | 第53-55页 |
5.3.3 项目启示 | 第55页 |
5.4 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 | 第55-57页 |
5.4.1 项目概况 | 第55-56页 |
5.4.2 三圣花乡景观分区 | 第56页 |
5.4.3 项目特色 | 第56-57页 |
5.4.4 启示意义 | 第57页 |
5.5 清境农场 | 第57-59页 |
5.5.1 项目概况 | 第57-58页 |
5.5.2 项目特色 | 第58-59页 |
5.5.3 项目启示 | 第59页 |
5.6 小结 | 第59-60页 |
6 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株洲砖桥乡休闲农业景观规划方案 | 第60-102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60-62页 |
6.1.1 项目背景 | 第60页 |
6.1.2 项目区位及范围 | 第60-61页 |
6.1.3 规划依据 | 第61-62页 |
6.1.4 规划原则 | 第62页 |
6.2 现状分析 | 第62-70页 |
6.2.1 行政区划分与人口预测 | 第62-64页 |
6.2.2 本地意象调查 | 第64-66页 |
6.2.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66-67页 |
6.2.4 产业发展现状 | 第67页 |
6.2.5 现状资源条件 | 第67页 |
6.2.6 现状交通条件 | 第67-68页 |
6.2.7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 | 第68页 |
6.2.8 现状市政基础设施 | 第68页 |
6.2.9 现状环境景观风貌 | 第68-70页 |
6.3 规划愿景 | 第70-71页 |
6.3.1 立体农业模式 | 第70页 |
6.3.2 乡村人居环境优化 | 第70-71页 |
6.3.3 人文景观意象 | 第71页 |
6.3.4 特色产业的开发与运营 | 第71页 |
6.4 发展研判 | 第71-73页 |
6.4.1 上位规划解读 | 第71-72页 |
6.4.2 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 第72页 |
6.4.3 项目定位 | 第72-73页 |
6.5 规划内容 | 第73-100页 |
6.5.1 主题的塑造 | 第73页 |
6.5.2 基于乡村意象的休闲农业特色营造 | 第73-74页 |
6.5.3 土地利用规划 | 第74-76页 |
6.5.4 砖桥乡产业发展规划 | 第76-79页 |
6.5.5 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 第79-81页 |
6.5.6 道路交通规划 | 第81-84页 |
6.5.7 村庄建设规划 | 第84-90页 |
6.5.8 公共服务设施 | 第90-92页 |
6.5.9 田园风貌保护 | 第92-94页 |
6.5.10 市政设施规划 | 第94-97页 |
6.5.11 综合防灾规划 | 第97-98页 |
6.5.12 景观生态保护 | 第98-100页 |
6.6 实施时序安排 | 第100-101页 |
6.6.1 分期建设项目 | 第100页 |
6.6.2 近期建设项目 | 第100-101页 |
6.7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 第101-102页 |
7 研究问题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附录1 | 第108-110页 |
附录2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