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4-19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全时四驱制动力检测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7-18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全时四驱汽车制动力检测装置的总体设计 | 第19-27页 |
2.1 汽车制动力检测原理 | 第19-20页 |
2.2 全时四驱汽车制动力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2.3 制动台的功能要求 | 第21-22页 |
2.3.1 制动力测试 | 第21-22页 |
2.3.2 防轮胎剥伤 | 第22页 |
2.3.3 测量结果判定 | 第22页 |
2.4 装置的总体设计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4.1 总体设计 | 第22-23页 |
2.4.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5 制动力性能评价 | 第24-25页 |
2.5.1 制动效能 | 第24-25页 |
2.5.2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 第25页 |
2.5.3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 第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全时四驱汽车制动力检测装置的结构设计 | 第27-39页 |
3.1 整体滚筒检验台的结构设计 | 第27-30页 |
3.2 主要制动检验台的设计 | 第30-31页 |
3.2.1 主副滚筒的设计 | 第30-31页 |
3.2.2 顶紧装置的设计 | 第31页 |
3.2.3 第三滚筒的设计 | 第31页 |
3.3 自由滚筒组设计 | 第31-32页 |
3.4 检验台传感器的选择与使用 | 第32-37页 |
3.4.1 位置传感器 | 第32页 |
3.4.2 制动力传感器 | 第32-34页 |
3.4.3 转速传感器 | 第34-37页 |
3.4.4 台体与仪表的连接 | 第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全时四驱汽车制动力检测系统控制电路及其下位机软件设计 | 第39-55页 |
4.1 制动检验台检测系统组成 | 第39页 |
4.2 制动力检测台工作流程 | 第39-40页 |
4.3 系统总体电路设计 | 第40-47页 |
4.3.1 制动力测量电路设计 | 第42-43页 |
4.3.2 电源电路设计 | 第43-44页 |
4.3.3 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 第44-46页 |
4.3.4 调试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 第46-47页 |
4.3.5 硬件抗干扰措施 | 第47页 |
4.4 下位机程序设计 | 第47-53页 |
4.4.1 主程序 | 第48-49页 |
4.4.2 系统初始化 | 第49页 |
4.4.3 数据采集模块 | 第49-50页 |
4.4.4 通讯模块 | 第50-52页 |
4.4.5 调试显示模块 | 第52-53页 |
4.5 调试及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全时四驱汽车制动力检测系统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55-66页 |
5.1 LabVIEW的设计方法与原理 | 第55-56页 |
5.1.1 基于LabVIEW的制动性能测试系统的特点 | 第55页 |
5.1.2 基于LabVIEW开发虚拟仪器的基本方法 | 第55-56页 |
5.1.3 基于LabVIEW开发虚拟仪器的结构布局 | 第56页 |
5.2 检测系统软件的工作流程 | 第56-57页 |
5.3 测试系统用户界面的设计 | 第57-60页 |
5.4 检测系统检测子模块的设计 | 第60-63页 |
5.4.1 数据采集和运算模块 | 第60页 |
5.4.2 显示模块 | 第60-61页 |
5.4.3 报表生成模块 | 第61-63页 |
5.5 检测系统标定子模块的设计 | 第63-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 全时四驱汽车制动力检测装置标定与试验 | 第66-72页 |
6.1 检测装置标定方法 | 第66-68页 |
6.1.1 标定理论分析 | 第66页 |
6.1.2 标定方法 | 第66-68页 |
6.2 检测装置的试验 | 第68-71页 |
6.2.1 试验条件 | 第68页 |
6.2.2 试验步骤 | 第68-69页 |
6.2.3 试验结果评价 | 第69-7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主要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