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皖南歙县滑坡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监测研究

致谢第9-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22-42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2-23页
    1.2 研究现状第23-39页
        1.2.1 滑坡研究简史第23-24页
        1.2.2 滑坡形成机理研究第24-33页
        1.2.3 滑坡监测预警研究第33-39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9-42页
        1.3.1 研究内容第39-40页
        1.3.2 研究技术路线第40-42页
第2章 地质环境条件第42-59页
    2.1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第42-44页
        2.1.1 地理位置第42页
        2.1.2 气象水文第42-44页
    2.2 地形地貌第44-46页
    2.3 地层岩性特征第46-50页
    2.4 地质构造第50-51页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第51-53页
        2.5.1 新构造运动第51-52页
        2.5.2 地震第52-53页
    2.6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第53-54页
    2.7 水文地质特征第54-56页
    2.8 植被分布特征第56页
    2.9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类型及特征第56-59页
第3章 滑坡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第59-69页
    3.1 滑坡分类第59-61页
        3.1.1 国际常用滑坡运动分类第59-60页
        3.1.2 国内滑坡分类第60-61页
    3.2 研究区滑坡类型划分第61-64页
        3.2.1 分类目的与原则第61页
        3.2.2 滑坡类型划分第61-64页
    3.3 滑坡灾害的分布特征第64-69页
        3.3.1 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第64-66页
        3.3.2 滑坡灾害的时间分布第66页
        3.3.3 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第66-69页
第4章 滑坡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第69-86页
    4.1 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第69-75页
        4.1.1 岩质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第69-73页
        4.1.2 土质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第73-74页
        4.1.3 古滑坡体复活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第74-75页
    4.2 滑坡灾害影响因素分析第75-86页
        4.2.1 地层岩性对滑坡影响第75-77页
        4.2.2 地质构造对滑坡影响第77-78页
        4.2.3 地形地貌对滑坡影响第78-81页
        4.2.4 大气降水对滑坡影响第81页
        4.2.5 交通工程对滑坡影响第81-83页
        4.2.6 河流对滑坡影响第83-85页
        4.2.7 人类其他活动对滑坡影响第85-86页
第5章 典型岩质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第86-122页
    5.1 横痕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第86-108页
        5.1.1 横痕滑坡形成机制第86-100页
        5.1.2 滑坡残留体稳定性分析第100-108页
    5.2 鸟雀坪古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第108-122页
        5.2.1 鸟雀坪古滑坡形成机制第108-119页
        5.2.2 古滑坡复活体稳定性分析第119-122页
第6章 典型碎石土滑坡形成机制分析第122-144页
    6.1 工程地质条件第122-126页
        6.1.1 地形地貌第122页
        6.1.2 地层岩性第122-125页
        6.1.3 地质构造第125-126页
        6.1.4 水文地质条件第126页
    6.2 滑坡体基本特征第126-130页
        6.2.1 滑坡形态特征第126页
        6.2.2 滑坡边界特征第126-127页
        6.2.3 滑坡体结构特征第127-128页
        6.2.4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第128-130页
    6.3 外东山滑坡变形破坏机制离散元分析第130-144页
        6.3.1 物理实验与参数取值第131-135页
        6.3.2 滑坡形成机制数值分析第135-144页
第7章 滑坡监测研究第144-160页
    7.1 滑坡监测概述第144-146页
        7.1.1 目的与任务第144页
        7.1.2 基本方法第144-145页
        7.1.3 监测分级第145页
        7.1.4 监测仪器选型原则第145-146页
        7.1.5 监测仪器布置原则及要求第146页
    7.2 歙县外东山滑坡变形监测第146-152页
        7.2.1 监测内容及监测仪器第146-148页
        7.2.2 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第148-152页
    7.3 监测结果分析第152-160页
        7.3.1 雨量计观测结果分析第152-153页
        7.3.2 深部测斜仪监测结果分析第153-158页
        7.3.3 渗压计监测结果分析第158-160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60-163页
    8.1 结论第160-162页
    8.2 展望第162-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7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阿赫玛托娃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及成因
下一篇:汉语名量词隐喻及其俄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