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实施方应对第三方评估的行动分析--以G镇青少儿心理健康项目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观点评述 | 第13-14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4.1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1.4.2 主要理论 | 第15-16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6.1 案例的选择 | 第17页 |
1.6.2 资料收集方法 | 第17-18页 |
1.6.3 资料分析方法 | 第18页 |
1.6.4 访谈对象的情况说明 | 第18-19页 |
2 第三方项目评估工作的运行 | 第19-26页 |
2.1 G镇青少儿心理健康项目基本情况 | 第19页 |
2.2 第三方评估相关利益方介绍 | 第19-21页 |
2.2.1 评估委托方 | 第20页 |
2.2.2 项目评估方 | 第20-21页 |
2.2.3 项目实施方 | 第21页 |
2.2.4 服务接受方 | 第21页 |
2.3 评估方式 | 第21-22页 |
2.4 评估内容 | 第22-24页 |
2.5 评估结果 | 第24-26页 |
3 项目实施方应对第三方评估的行动分析 | 第26-35页 |
3.1 前期行动逻辑和应对动机 | 第27-29页 |
3.1.1 接受 | 第27-28页 |
3.1.2 捏造 | 第28-29页 |
3.1.3 经验动机论 | 第29页 |
3.2 中期行动逻辑和应对动机 | 第29-32页 |
3.2.1 否定 | 第29-30页 |
3.2.2 合理化 | 第30-31页 |
3.2.3 专业动机论 | 第31-32页 |
3.3 评估后期应对行为分析 | 第32-35页 |
3.3.1 补偿 | 第32页 |
3.3.2 质疑 | 第32-33页 |
3.3.3 反馈动机论 | 第33-35页 |
4 项目实施方应对第三方评估行动成因分析 | 第35-38页 |
4.1 外部因素 | 第35-36页 |
4.1.1 政府因素 | 第35页 |
4.1.2 政策因素 | 第35页 |
4.1.3 缺乏第三方监督主体 | 第35-36页 |
4.2 内部因素 | 第36-38页 |
4.2.1 评估方的专业性 | 第36页 |
4.2.2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 | 第36-38页 |
5 项目实施方应对第三方评估的行为困境 | 第38-41页 |
5.1 被动参与 | 第38页 |
5.1.1 指标体系制定过程中的零参与 | 第38页 |
5.1.2 评估过程中指标体系的被动接受 | 第38页 |
5.2 形式主义 | 第38-39页 |
5.3 诚信缺失 | 第39页 |
5.4 人情舞弊 | 第39-41页 |
6 专业反思 | 第41-45页 |
6.1 反思 | 第41-42页 |
6.1.1 社工机构的专业价值偏差 | 第41页 |
6.1.2 本土化第三方评估的建构 | 第41-42页 |
6.2 建议 | 第42-43页 |
6.2.1 政府的监管体制建设 | 第42页 |
6.2.2 评估机构的专业化提升 | 第42页 |
6.2.3 社工机构的诚信建设和服务机制建设 | 第42-43页 |
6.2.4 服务接受者参与评估能力的提升 | 第43页 |
6.2.5 从业人员的专业成长 | 第43页 |
6.3 创新与不足 | 第43-45页 |
6.3.1 创新之处 | 第43-44页 |
6.3.2 不足之处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