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棉蚜体内原生共生菌Buchnera aphidicola种群密度的调控机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7页
    1 原生共生茵第13-17页
        1.1 原生共生菌的形态和传播方式第13-14页
        1.2 原生共生菌的功能作用第14-16页
        1.3 原生共生菌基因组学研究第16-17页
    2 次级共生菌第17-19页
        2.1 次级共生菌的种类、形态和传播方式第17页
        2.2 次级共生菌的功能第17-19页
    3 共生菌种群数量对寄主昆虫的影响第19-20页
    4 共生菌与昆虫的寄主利用能力第20页
    5 影响昆虫体内共生菌种群密度的因素第20-25页
        5.1 外界环境条件第20-22页
        5.2 宿主昆虫第22-24页
        5.3 共生菌间的相互关系第24-25页
    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棉蚜原生共生菌Buchnera aphidicola的分子检测及该菌对棉蚜存活与繁殖的影响第27-4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8-32页
        1.1 供试蚜虫与植物第28页
        1.2 棉蚜总DNA第28-29页
        1.3 棉蚜原生共生菌Buchnera的检测第29-30页
        1.4 不同种群棉蚜原生共生菌atp和gnd基因序列的测定第30页
        1.5 抗生素利福平去除棉蚜体内原生共生菌Buchnera第30-31页
        1.6 原生共生菌Buchnera脱除效果的分子诊断第31页
        1.7 抗生素处理后棉蚜的生命表第31页
        1.8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31-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37页
        2.1 棉蚜体内Buchnera原生共生菌的检测第32-33页
        2.2 棉蚜Buchenera菌atp和gnd基因序列分化第33-34页
        2.3 采用利福平抗生素去除原生共生菌Buchnera的效果第34页
        2.4 原生共生菌Buchnera对棉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第34-37页
        2.5 抗生素停用后棉蚜的生命表参数第37页
    3 讨论第37-41页
第三章 寄主植物和棉蚜的基因型对蚜体内Buchnera phidicola种群密度的影响第41-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7页
        1.1 供试植物第42页
        1.2 供试棉蚜第42页
        1.3 棉蚜体内菌胞计数和Buchnera分子鉴定第42-43页
        1.4 蚜虫DNA提取第43页
        1.5 棉蚜基因型的鉴定和不同基因型种群的建立第43-44页
        1.6 棉蚜原生共生菌Buchnera种群密度的定量PCR检测第44-45页
        1.7 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的原生共生菌种群密度测定第45-46页
        1.8 不同基因型棉蚜原生共生菌种群密度的测定第46页
        1.9 寄主植物变换后各世代中棉蚜的存活率和Buchnera种群数量测定第46页
        1.10 数据分析方法第46-4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7-54页
        2.1 不同植物上棉蚜的基因型第47-48页
        2.2 棉蚜体内共生菌菌胞的数量与种类鉴定第48-49页
        2.3 寄主植物对Buchnera种群数量的影响第49-50页
        2.4 棉蚜基因型对Buchnera密度的影响第50-51页
        2.5 寄主植物改变对棉蚜原生共生菌Buchnera密度的影响第51-53页
        2.6 寄主改变对棉蚜存活率的影响第53-54页
    3 讨论第54-57页
第四章 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次生菌感染及杀雄菌Arsenophonus对原生共生菌种群密度的影响第57-6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8-60页
        1.1 棉蚜的采集第58页
        1.2 棉蚜感染共生菌种类鉴定第58-59页
        1.3 棉蚜体内杀雄菌Arsenophonus的去除和品系建立第59-60页
        1.4 感染和去除杀雄菌Arsenophonus棉蚜品系中原生共生菌种群密度的测定第60页
        1.5 数据分析第6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0-62页
        2.1 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种群感染共生菌的种类第60-61页
        2.2 棉蚜体内杀雄菌Arsenophonus基因的序列比较第61-62页
        2.3 感染和去除杀雄菌品系棉蚜体内原生共生菌种群的密度第62页
    3 讨论第62-65页
第五章 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体内的溶菌酶第65-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6-69页
        1.1 供试材料第66页
        1.2 棉蚜总RNA提取和反转录反应第66页
        1.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66页
        1.4 棉蚜Lysozyme基因片段的克隆第66-67页
        1.5 棉蚜LYSs基因cDNA 5'末端和3'末端的快速扩增第67-68页
        1.6 棉蚜Lysozyme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8页
        1.7 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第68页
        1.8 LYSs基因在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中的表达第68-69页
        1.9 序列分析第69页
        1.10 数据统计处理第6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9-75页
        2.1 棉蚜LYSs基因的全长获得与序列分析第69-71页
        2.2 棉蚜溶菌酶基因与其他物种溶菌酶基因的比对第71-73页
        2.3 去掉信号肽的LYSs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检测第73-74页
        2.4 表达蛋白的可溶性检测第74页
        2.5 不同植物上棉蚜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水平第74-75页
    3 讨论第75-77页
第六章 植物提取物及次生物质对棉蚜体内Buchnera aphidicola菌种群密度的影响第77-8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8-80页
        1.1 试验材料第78页
        1.2 人工饲料饲养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第78-79页
        1.3 植物提取物的提取第79页
        1.4 植物提取物对棉蚜原生共生菌种群的影响第79页
        1.5 植物代谢物对棉蚜原生共生菌种群密度的影响第79-80页
        1.6 数据统计分析第8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0-86页
        2.1 植物提取物对棉蚜体内原生共生菌种群密度的影响第80-83页
        2.2 两种植物代谢物对棉蚜体内原生共生菌种群密度的影响第83-86页
    3 讨论第86-89页
第七章 棉蚜基因的表达水平对Buchnera aphidicola种群的影响第89-10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0-96页
        1.1 供试棉蚜第90-91页
        1.2 总RNA的提取和cDNA文库的构建第91页
        1.3 Illumina序列的组装和基因功能注释第91页
        1.4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别和KEGG富集分析第91-92页
        1.5 与解毒酶、消化酶和唾液蛋白酶有关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第92-93页
        1.6 QPCR对转录组结果的验证第93页
        1.7 棉蚜基因的干扰第93-96页
        1.8 原生共生菌Buchnera相对密度的测定第96页
        1.9 数据分析第9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6-105页
        2.1 不同品系棉蚜的转录组概况第96-98页
        2.2 不同品系棉蚜的差异性表达基因的数量第98-99页
        2.3 不同品系棉蚜中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第99-100页
        2.4 不同品系棉蚜间差异表达的基因第100-102页
        2.5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中基因表达水平的qPCR检测第102-103页
        2.6 棉蚜基因干扰后原生共生菌种群的密度第103-105页
    3 讨论第105-109页
全文总结第109-111页
    1 主要结论第109-110页
    2 论文创新点第110页
    3 论文的不足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3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3-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规律及粘土隔水层采动失稳机理研究
下一篇:水压作用下防砂安全煤(岩)柱失稳突水溃砂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