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1 覆岩破坏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2 深埋粘土工程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2-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2 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规律 | 第27-61页 |
2.1 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高度预计及保护层厚度选取方法 | 第27-39页 |
2.1.1 覆岩破坏高度实测数据 | 第27-29页 |
2.1.2 综放开采覆岩破坏高度经验公式 | 第29-34页 |
2.1.3 大采高覆岩破坏高度经验公式 | 第34-37页 |
2.1.4 厚煤层开采保护层厚度选取方法 | 第37-39页 |
2.2 近距离煤层组下组煤采空区下开采覆岩破坏高度预计 | 第39-50页 |
2.2.1 下组煤开采综合采厚Mz计算方法的改进 | 第39-43页 |
2.2.2 大屯矿区近距离煤层组下组煤开采“两带”高度实测 | 第43-47页 |
2.2.3 下组煤开采覆岩破坏高度分析 | 第47-50页 |
2.3 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高度理论研究 | 第50-58页 |
2.3.1 覆岩破坏分带形式及“马鞍形”形态形成机理 | 第50-53页 |
2.3.2“两带”高度理论分析 | 第53-57页 |
2.3.3 覆岩破坏高度时空因素分析 | 第57-5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3 薄基岩条件下粘-岩协同变形及结构失稳突变模型 | 第61-79页 |
3.1 薄覆岩和粘土层采动变形相似模拟 | 第61-68页 |
3.1.1 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3.1.2 地层移动过程及变形形态 | 第62-65页 |
3.1.3 粘-岩断裂空隙主控因素分析 | 第65-68页 |
3.2 全软覆岩破断岩层对粘土层的力学传递 | 第68-70页 |
3.2.1 全软覆岩中薄基岩破断形式 | 第68-70页 |
3.2.2 破断岩层对粘土层的力学传递 | 第70页 |
3.3 静力载荷下粘-岩复合结构粘土层失稳突变模型 | 第70-77页 |
3.3.1 静力载荷下粘-岩复合结构分析模型 | 第70-74页 |
3.3.2 粘土层失稳的折叠突变模型 | 第74-76页 |
3.3.3 折叠突变模型对粘土层失稳的描述 | 第76-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4 深埋粘土工程特性及厚松散层内部采动变形探测 | 第79-111页 |
4.1 深埋粘土工程特性 | 第79-87页 |
4.1.1 深埋粘土物理性质分析 | 第79-85页 |
4.1.2 深埋粘土力学性质分析 | 第85-87页 |
4.2 受采动影响松散层内部移动变形探测 | 第87-102页 |
4.2.1 测站及观测仪器 | 第87-88页 |
4.2.2 松散层内部竖向移动变形规律 | 第88-91页 |
4.2.3 松散层厚度变形机理分析 | 第91-93页 |
4.2.4 松散层内部水平移动变形规律 | 第93-102页 |
4.3 流固耦合粘土层采动变形数值模拟 | 第102-110页 |
4.3.1 Midas/GTS软件简介及模型的建立 | 第102-103页 |
4.3.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5 采动变形粘土层隔水性失稳机理研究 | 第111-127页 |
5.1 粘土极限变形试验 | 第111-120页 |
5.1.1 粘土极限变形试验成套装置 | 第111-114页 |
5.1.2 试验结果 | 第114-120页 |
5.2 变形粘土细观结构研究 | 第120-124页 |
5.2.1 粘土层渗透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0-121页 |
5.2.2 变形粘土孔隙比细观成像及分析 | 第121-12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4-127页 |
6 粘土层隔水性失稳判据及工程实例 | 第127-143页 |
6.1 粘土层采动变形预计 | 第127-129页 |
6.2 粘土层隔水性失稳判别方法 | 第129-135页 |
6.2.1 粘土层隔水性指标确定 | 第129-132页 |
6.2.2 粘土层隔水性定量判别准则 | 第132-135页 |
6.3 工程实例 | 第135-142页 |
6.3.1 姚桥煤矿新东四采区地质条件 | 第136-137页 |
6.3.2 覆岩破坏高度预计 | 第137-139页 |
6.3.3 松散层底部粘土层隔水性评价 | 第139-14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143-14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43-146页 |
7.2 创新点 | 第146页 |
7.3 存在的不足 | 第146页 |
7.4 展望 | 第146-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作者简介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