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隧道内置开孔隔墙的压力波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国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 第10-14页 |
1.1.1 日本 | 第10-11页 |
1.1.2 法国 | 第11-12页 |
1.1.3 德国 | 第12-13页 |
1.1.4 西班牙 | 第13-14页 |
1.1.5 中国台湾地区高速铁路发展 | 第14页 |
1.1.6 其他国家与地区高速铁路发展 | 第14页 |
1.2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及隧道分布 | 第14-16页 |
1.3 列车空气动力学问题 | 第16-17页 |
1.4 列车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 隧道结构概述 | 第19-20页 |
1.6 隧道压力波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6.1 隧道压力波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6.2 隧道结构对压力波影响的研究 | 第22-23页 |
1.7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3-25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7.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 基本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 | 第25-41页 |
2.1 单车通过隧道诱发空气流动特征 | 第25-27页 |
2.2 单车过隧道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27-34页 |
2.2.1 流动控制方程 | 第27页 |
2.2.2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27-29页 |
2.2.3 湍流模型 | 第29-30页 |
2.2.4 近壁面处理方法 | 第30-31页 |
2.2.5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31-33页 |
2.2.6 SIMPLE算法 | 第33-34页 |
2.3 STAR-CCM+软件介绍 | 第34页 |
2.4 STAR-CCM+重叠网格方法 | 第34-37页 |
2.5 重叠网格方法验证 | 第37-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列车通过简单隧道时的流场分析 | 第41-70页 |
3.1 数学物理模型 | 第41-42页 |
3.2 几何模型 | 第42-44页 |
3.2.1 列车模型 | 第42页 |
3.2.2 隧道模型 | 第42-43页 |
3.2.3 计算区域模型 | 第43-44页 |
3.3 网格划分 | 第44-46页 |
3.4 数值计算模型验证 | 第46-47页 |
3.5 隧道内流场变化 | 第47-62页 |
3.5.1 压力场和速度场 | 第47-54页 |
3.5.2 隧道内压力波 | 第54-58页 |
3.5.3 列车表面压力波 | 第58-62页 |
3.6 车速对隧道压力波影响 | 第62-68页 |
3.6.1 隧道内压力波 | 第63-65页 |
3.6.2 列车表面压力波 | 第65-68页 |
3.7 小结 | 第68-70页 |
4. 列车通过复杂隧道时的流场分析 | 第70-122页 |
4.1 几何模型 | 第70-72页 |
4.1.1 开孔隔墙模型 | 第71页 |
4.1.2 计算区域模型 | 第71-72页 |
4.2 网格划分 | 第72页 |
4.3 测点布置 | 第72-73页 |
4.4 隧道内有、无隔墙的压力波 | 第73-77页 |
4.4.1 隧道内压力波 | 第73-75页 |
4.4.2 列车表面压力波 | 第75-77页 |
4.5 隧道内隔墙有、无开孔的压力波 | 第77-84页 |
4.5.1 隧道内压力波 | 第77-80页 |
4.5.2 列车表面压力波 | 第80-84页 |
4.6 隧道内有无、开孔隔墙的压力波 | 第84-87页 |
4.6.1 隧道内压力波 | 第84-85页 |
4.6.2 列车表面压力波 | 第85-87页 |
4.7 流场变化 | 第87-92页 |
4.7.1 压力场和速度场 | 第87-89页 |
4.7.2 隧道内压力波 | 第89-92页 |
4.8 车速对压力波的影响 | 第92-97页 |
4.8.1 隧道内压力波 | 第92-93页 |
4.8.2 列车表面压力波 | 第93-97页 |
4.9 开孔面积对压力波的影响 | 第97-110页 |
4.9.1 隧道内压力波 | 第98-102页 |
4.9.2 列车表面压力波 | 第102-110页 |
4.10 开孔间距对压力波的影响 | 第110-120页 |
4.10.1 隧道内压力波 | 第110-114页 |
4.10.2 列车表面压力波 | 第114-120页 |
4.11 小结 | 第120-12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1.1 主要结论 | 第122-123页 |
1.2 不足与展望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