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代际传递:基于家庭生产理论的经验证据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5页 |
| 一、问题陈述 | 第11-12页 |
| 二、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四、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 一、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 二、文献回顾 | 第16-19页 |
| (一) 教育的代际传递:总效应 | 第16-17页 |
| (二) 教育的代际传递:净效应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19-25页 |
| 一、数据描述 | 第19-20页 |
| (一) 数据来源 | 第19页 |
| (二) 样本信息 | 第19-20页 |
| 二、变量界定与分布 | 第20-22页 |
| (一) 因变量 | 第20页 |
| (二) 自变量 | 第20-22页 |
| 三、基准模型 | 第22-23页 |
| 四、识别策略 | 第23-25页 |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25-38页 |
| 一、基准回归 | 第25-27页 |
| 二、IV估计 | 第27-29页 |
| 三、稳健检验 | 第29-30页 |
| 四、异质性检验 | 第30-38页 |
| (一) 教育代际传递的异质性 | 第30-32页 |
| (二) 教育代际传递途径 | 第32-35页 |
| (三) 教育代际传递的影响 | 第35-38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38-41页 |
| 一、基本结论 | 第38页 |
| 二、政策启示 | 第38-40页 |
| (一) 识别教育帮扶对象 | 第39页 |
| (二) 支持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 第39页 |
| (三) 扶持城市弱势家庭 | 第39-40页 |
| 三、局限与展望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 附录 | 第45-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