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与人际适应的关系:自我表露和假想观众的作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0-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3页
    2.1 人际适应第13-15页
        2.1.1 孤独感的概念和相关研究第13页
        2.1.2 疏离感的概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第13-14页
        2.1.3 同伴关系和亲人关系对青少年人际适应的影响第14-15页
    2.2 社交网站使用第15-18页
        2.2.1 社交网站使用的概念和分类第15页
        2.2.2 社交网站使用影响人际关系的理论假设第15-17页
        2.2.3 社交网站使用对不同人际关系的影响第17-18页
    2.3 自我表露第18-20页
        2.3.1 自我表露的概念和分类第18页
        2.3.2 现实自我表露与人际适应的关系第18-19页
        2.3.3 社交网站使用、网络自我表露与人际适应的关系第19-20页
    2.4 假想观众第20-22页
        2.4.1 假想观众的概念第20页
        2.4.2 假想观众与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第20-21页
        2.4.3 假想观众与社交网站使用关系的理论假设第21-22页
    2.5 现有研究不足第22页
    2.6 研究构想及设计第22-23页
3 研究设计第23-26页
    3.1 研究目的第23页
    3.2 研究假设第23-24页
    3.3 研究方法第24-26页
        3.3.1 研究被试第24页
        3.3.2 研究工具第24-25页
        3.3.3 施测过程第25页
        3.3.4 方法与统计第25-26页
4 研究结果第26-36页
    4.1 社交网站使用与人际适应的描述性统计及群体差异第26页
    4.2 社交网站使用与人际适应的相关分析结果第26-28页
    4.3 网络自我表露的中介作用第28-31页
        4.3.1 网络自我表露在初中生社交网站使用与亲人疏离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第28-30页
        4.3.2 网络自我表露在高中生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第30-31页
    4.4 假想观众的调节作用第31-36页
        4.4.1 假想观众在初中生社交网站使用与亲人疏离感之间的调节作用第31-33页
        4.4.5 假想观众在高中生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之间的调节作用第33-36页
5 讨论第36-43页
    5.1 社交网站使用、假想观众和孤独感水平的年级差异第36-37页
    5.2 初中生与高中生社交网站使用与人际适应的相关分析比较第37-38页
    5.3 网络自我表露的中介作用第38-40页
        5.3.1 自我表露深度在初中生社交网站使用与亲人疏离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第38-39页
        5.3.2 自我表露数量在高中生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第39-40页
    5.4 假想观众的调节作用第40-43页
        5.4.1 假想观众对初中生社交网站与亲人疏离感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第40-41页
        5.4.2 高中生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第41-43页
6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第43-46页
    6.1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43-44页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第44-46页
7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6页
附录第56-60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氰酸酯基聚酰亚胺泡沫材料制备及阻燃性研究
下一篇:等径角挤压工艺中变形与挤压载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