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语表 | 第6-12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2-21页 |
1 贝类的免疫系统 | 第12页 |
2 贝类免疫因子 | 第12-13页 |
3 MIF的简介 | 第13-15页 |
3.1 MIF的结构及多态性 | 第13-14页 |
3.2 MIF的功能 | 第14页 |
3.3 MIF与疾病 | 第14-15页 |
3.3.1 MIF与肿瘤 | 第14页 |
3.3.2 MIF与糖尿病 | 第14-15页 |
3.3.3 MIF与动脉粥样硬化 | 第15页 |
3.4 MIF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4 Smad蛋白家族 | 第15-19页 |
4.1 Smad蛋白的分类与结构 | 第16-17页 |
4.2 Smad蛋白活化机制 | 第17-18页 |
4.3 Smad蛋白作用 | 第18-19页 |
4.4 Smad蛋白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三角帆蚌巨噬细胞抑制因子MIF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 第21-53页 |
1.前言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2 菌株和质粒 | 第22页 |
2.3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23-37页 |
2.5.1 三角帆蚌总R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2.5.2 三角帆蚌SMART cDNA的合成 | 第24-25页 |
2.5.3 三角帆蚌MIF基因的克隆 | 第25-26页 |
2.5.4 MIF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6-28页 |
2.5.5 实时定量PCR分析MIF基因的表达特征 | 第28-29页 |
2.5.5.1 MIF基因在三角帆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第28页 |
2.5.5.2 嗜水气单胞菌、脂多糖刺激后MIF基因的表达 | 第28-29页 |
2.5.6 MIF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29-37页 |
2.5.6.1 重组质粒pET-MIF的构建 | 第29-31页 |
2.5.6.2 pET30-MIF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 第31-33页 |
2.5.6.3 重组MIF蛋白的纯化 | 第33-34页 |
2.5.6.4 重组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4-35页 |
2.5.6.5 重组MIF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GSH)含量测定 | 第35页 |
2.5.6.6 重组MIF蛋白互变异构酶含量测定 | 第35-3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7-51页 |
3.1 三角帆蚌中总RNA的提取 | 第37页 |
3.2 MIF基因的cDNA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 第37-39页 |
3.3 推导的MIF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 | 第39-41页 |
3.4 MIF基因的系统进化树 | 第41-43页 |
3.5 MIF基因的半定量表达 | 第43-44页 |
3.5.1 MIF基因在三角帆蚌组织中的表达 | 第43-44页 |
3.6 MIF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表达 | 第44-48页 |
3.6.1 MIF基因的定量表达 | 第46页 |
3.6.2 脂多糖和嗜水气单胞菌刺激三角帆蚌后MIF基因在血细胞、肝胰脏中的表达变化 | 第46-48页 |
3.7 MIF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48-49页 |
3.8 重组pET30-MIF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49-51页 |
3.8.1 重组蛋白中谷胱甘肽还原酶和互变异构酶含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4 讨论 | 第51-53页 |
第3章 三角帆蚌Smad5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53-76页 |
1 前言 | 第53-54页 |
2 材料 | 第54-61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54页 |
2.2 方法 | 第54-61页 |
2.2.1 三角帆蚌总RNA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54页 |
2.2.2 三角帆蚌Smad5基因中间片段的克隆 | 第54-55页 |
2.2.3 三角帆蚌Smad5基因 5′RACE | 第55-56页 |
2.2.4 三角帆蚌Smad5基因 3′RACE | 第56-57页 |
2.2.5 三角帆蚌Smad5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7-58页 |
2.2.6 Smad5蛋白一级结构分析 | 第58-59页 |
2.2.7 Smad5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 | 第59页 |
2.2.8 Smad5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 第59页 |
2.2.9 Real-Time PCR分析Smad5基因的表达特征 | 第59-61页 |
2.2.9.1 Smad5基因在三角帆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第59-60页 |
2.2.9.2 脂多糖、肽聚糖和葡聚糖刺激后Smad5基因的表达量变化 | 第60-6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1-74页 |
3.1 三角帆蚌RNA总浓度 | 第61页 |
3.2 三角帆蚌Smad5基因cDNA全长 | 第61-63页 |
3.3 三角帆蚌Smad5基因的cDNA全长以及序列验证 | 第63-65页 |
3.4 推导的Smad5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 | 第65-68页 |
3.5 Smad5系统进化树 | 第68-70页 |
3.6 Smad5基因蛋白一级结构分析 | 第70页 |
3.7 Smad5疏水性分析 | 第70-71页 |
3.8 Smad5蛋白三级结构分析 | 第71-72页 |
3.9 Smad5基因的定量表达 | 第72-74页 |
4 讨论 | 第74-76页 |
第4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6-78页 |
1 结论 | 第76-77页 |
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