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图像质量的基本概念及其评价的发展 | 第16-17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数字图像质量评价基础 | 第19-31页 |
2.1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19-21页 |
2.1.1 主观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19-21页 |
2.1.2 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21页 |
2.2 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分类 | 第21-26页 |
2.2.1 全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21-23页 |
2.2.2 半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2.2.3 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24-26页 |
2.3 图像质量评价算法性能评价指标 | 第26-28页 |
2.4 实验数据库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基于差图熵的图像质量评价思想 | 第31-37页 |
3.1 信息熵 | 第31-34页 |
3.1.1 信息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第31-32页 |
3.1.2 图像信息熵和主观感知的关系 | 第32-33页 |
3.1.3 图像信息熵的不完整性 | 第33-34页 |
3.2 差图熵的意义 | 第34-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差图熵思想在全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面的应用 | 第37-45页 |
4.1 图像的高频信息 | 第37-38页 |
4.2 基于差图熵的全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38-39页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差图熵的思想在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面的应用 | 第45-61页 |
5.1 构造参考图像的方法 | 第45-49页 |
5.1.1 二次模糊 | 第46-47页 |
5.1.2 均值滤波与图像复原 | 第47-49页 |
5.2 差图熵在无参考领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49页 |
5.3 人类视觉系统的视觉特性 | 第49-52页 |
5.3.1 图像亮度 | 第49-50页 |
5.3.2 图像对比度 | 第50-51页 |
5.3.3 图像的空间频率 | 第51-52页 |
5.4 亮度图,对比度图和空间频率图 | 第52-54页 |
5.5 基于差图熵的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54-56页 |
5.6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总结 | 第61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