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第11-14页 |
三、选题难度及创新 | 第14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异化理论及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 第16-30页 |
1.1 异化理论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 第16-22页 |
1.1.1 马克思之前的异化理论及其表现形式 | 第16-17页 |
1.1.2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及其表现形式 | 第17-18页 |
1.1.3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及表现形式 | 第18-22页 |
1.2 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8页 |
1.2.1 生态文明相关概念及主要内涵特质 | 第22-23页 |
1.2.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 第23-25页 |
1.2.3 中共历届领导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 第25-28页 |
1.3 生态文明建设与异化理论关系 | 第28-30页 |
1.3.1 异化蔓延源于人们生态文明观念滞后 | 第28-29页 |
1.3.2 生态文明建设有效遏制异化现象蔓延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西方社会异化现象引发的生态危机探析 | 第30-38页 |
2.1 劳动异化现象所引发的生态危机 | 第30-32页 |
2.1.1 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导致人与自然相互对立 | 第30页 |
2.1.2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加剧人对自然掠夺 | 第30-31页 |
2.1.3 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异化致使生态环境破坏 | 第31页 |
2.1.4 劳动者与他人关系的异化加重人对自然控制 | 第31-32页 |
2.2 技术异化现象所引发的生态危机 | 第32-34页 |
2.2.1 技术自然因素加大资源索取与弃物排放力度 | 第32-33页 |
2.2.2 技术主体因素固化认识局限性与欲望无限性 | 第33页 |
2.2.3 技术社会因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性影响 | 第33-34页 |
2.3 消费异化现象所引发的生态危机 | 第34-36页 |
2.3.1 商品拜物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第34-35页 |
2.3.2 炫耀性与超前性异化消费影响 | 第35页 |
2.3.3 符号化消费对生态环境的浸染 | 第35-36页 |
2.4 人的异化现象所引发的生态危机 | 第36-38页 |
2.4.1 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环境的毁坏 | 第36-37页 |
2.4.2 人的片面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对西方异化问题反思 | 第38-46页 |
3.1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对劳动异化改造 | 第38-39页 |
3.1.1 建立生态化劳动 | 第38-39页 |
3.1.2 扬弃私有制社会 | 第39页 |
3.2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对技术异化革新 | 第39-41页 |
3.2.1 树立技术和谐化 | 第39-40页 |
3.2.2 实现技术生态化 | 第40-41页 |
3.2.3 彰显技术人性化 | 第41页 |
3.3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对消费异化变革 | 第41-43页 |
3.3.1 培育健康消费观念 | 第42页 |
3.3.2 遵循绿色消费方式 | 第42-43页 |
3.3.3 重视文化消费回归 | 第43页 |
3.4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人的异化的转变 | 第43-46页 |
3.4.1 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 | 第44页 |
3.4.2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6-52页 |
4.1 生态环境尚未得到彻底改善 | 第46-49页 |
4.1.1 水污染状况告急 | 第46-47页 |
4.1.2 大气污染较严重 | 第47-48页 |
4.1.3 废弃物排放严峻 | 第48-49页 |
4.2 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 第49-50页 |
4.2.1 居民消费与日俱增 | 第49页 |
4.2.2 产业升级略显缓慢 | 第49-50页 |
4.3 特殊国情制约下的资源问题 | 第50-52页 |
4.3.1 资源消耗大与人均占有量少 | 第50页 |
4.3.2 资源与人口分布不均衡问题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实践路径 | 第52-58页 |
5.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 第52-54页 |
5.1.1 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 第52-53页 |
5.1.2 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 第53-54页 |
5.1.3 致力于践行“五位一体”总布局 | 第54页 |
5.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 第54-58页 |
5.2.1 以培育国民生态文明素质为前提 | 第54-55页 |
5.2.2 以发展生态劳动为基础 | 第55-56页 |
5.2.3 以科学技术重构为支撑 | 第56页 |
5.2.4 以树立生态消费为途径 | 第56-57页 |
5.2.5 以围绕人性复归为核心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