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一)卓越教师 | 第12-13页 |
(二)卓越教师教育 | 第13页 |
五、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一)文献法 | 第14页 |
(二)历史法 | 第14页 |
(三)比较法 | 第14页 |
七、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德国卓越教师教育计划的目标 | 第16-29页 |
一、德国卓越教师教育计划的提出背景 | 第16-18页 |
(一)国际背景和自身困境 | 第16页 |
(二)自身价值与隐藏着的问题 | 第16-17页 |
(三)声望光环下的低吸引力难题 | 第17-18页 |
二、德国卓越教师教育计划的主要目标 | 第18-23页 |
(一)完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 | 第18-20页 |
(二)统一各州教师资格证书的相互认可 | 第20-21页 |
(三)促进欧洲一体化教师教育改革的进行 | 第21-22页 |
(四)鼓励师范生及教师的境内外流动 | 第22-23页 |
三、德国卓越教师教育计划——目标下的标准 | 第23-29页 |
(一)《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的目的及其实施 | 第23-24页 |
(二)《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遵循的原则 | 第24-25页 |
(三)《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制定的依据 | 第25-26页 |
(四)《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的内涵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德国卓越教师教育计划的路径 | 第29-51页 |
一、德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 | 第29-39页 |
(一)确定能力本位的核心价值 | 第29-31页 |
(二)纳入可持续的跨文化教师教育理念 | 第31-35页 |
(三)模块化课程的设置内涵和特点 | 第35-37页 |
(四)坚持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 | 第37-39页 |
二、德国职前教师实习制度的改革 | 第39-44页 |
(一)整合实习与大学学习 | 第39-42页 |
(二)鼓励家长合作与社区参与 | 第42-43页 |
(三)增设国外交流实习项目 | 第43-44页 |
三、德国卓越教师教育职后培训的改革 | 第44-51页 |
(一)入职教育的设置标准 | 第45页 |
(二)在职进修与继续教育的推进改革 | 第45-48页 |
(三)区域性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推行 | 第48-49页 |
(四)各中小学提供的进修活动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德国卓越教师教育计划对我国的启示 | 第51-57页 |
一、完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确保教师教育质量 | 第51-53页 |
二、完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 | 第53-54页 |
三、把握改革目标,推动“卓越教师教育计划”的稳步发展 | 第54-55页 |
四、推动教师教育实习,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