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法治社会建设相关理论建构问题值得关注 | 第12-17页 |
0.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0.2 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3-15页 |
0.3 研究命题与论证思路 | 第15-17页 |
第1章 法治社会的基本问题 | 第17-36页 |
1.1 何谓法治社会 | 第17-26页 |
1.1.1 法治社会的背景 | 第17-19页 |
1.1.2 法治社会的提出 | 第19-21页 |
1.1.3 法治社会的横向区分 | 第21-23页 |
1.1.4 法治社会的纵向界定 | 第23-26页 |
1.2 法治社会的基本构成 | 第26-31页 |
1.2.1 一个框架 | 第26-27页 |
1.2.2 公民社会 | 第27-29页 |
1.2.3 政治社会 | 第29-30页 |
1.2.4 经济社会 | 第30-31页 |
1.3 法治社会当有的核心特质 | 第31-36页 |
1.3.1 信息共享 | 第31-32页 |
1.3.2 广泛参与 | 第32-33页 |
1.3.3 规则自治 | 第33-34页 |
1.3.4 权利制衡 | 第34-36页 |
第2章 法治社会建设的三性分析 | 第36-52页 |
2.1 法治社会建设的存在性分析 | 第36-40页 |
2.1.1“国家—社会”二元化:法治社会建设的存在性基础 | 第36-37页 |
2.1.2 社会的三分体系:法治社会建设的存在性构造 | 第37-39页 |
2.1.3 社会公共交往领域:法治社会建设的存在性载体 | 第39-40页 |
2.2 法治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第40-46页 |
2.2.1 历时性维度的反思:一种至下而上的法治力量需要 | 第41-43页 |
2.2.2 共时性维度的关照:法治经验理性与逻辑理性的共同需要 | 第43-45页 |
2.2.3 未来性维度的预测:法治建设的根基和法治发达的必要条件 | 第45-46页 |
2.3 法治社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 第46-52页 |
2.3.1 国家层面集结的强大势能:从法制的基本形成到法治经验的积累 | 第46-48页 |
2.3.2 社会层面昭示的法治化可能:从经济社会到公民社会再到政治社会 | 第48-52页 |
第3章 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理论和基本范式 | 第52-62页 |
3.1 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性理论 | 第52-58页 |
3.1.1 信息权理论 | 第52-54页 |
3.1.2 公众参与理论 | 第54-57页 |
3.1.3 社会公权力理论 | 第57-58页 |
3.2 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范式 | 第58-62页 |
3.2.1 公民基本权利法治化 | 第59页 |
3.2.2 公众参与法治化 | 第59-60页 |
3.2.3 社会公权力法治化 | 第60-62页 |
第4章 法治社会建设的核心目标与基本原则 | 第62-70页 |
4.1 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描述 | 第62-65页 |
4.1.1 法治信仰得到自主践行 | 第62-63页 |
4.1.2 国家与社会形成“互治” | 第63-64页 |
4.1.3 发展权益得到良好保护 | 第64-65页 |
4.2 法治社会建设的国家互济原则 | 第65-66页 |
4.2.1 国家的消极不侵犯义务 | 第65页 |
4.2.2 国家的积极保障义务 | 第65-66页 |
4.2.3 消极与积极互济原则 | 第66页 |
4.3 法治社会建设的社会自主原则 | 第66-70页 |
4.3.1 保障信息自由共享 | 第67-68页 |
4.3.2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 第68-69页 |
4.3.3 自治规则的自主生产 | 第69-70页 |
第5章 法治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与战略选择 | 第70-80页 |
5.1 作为根本动力之一的信息权 | 第70-73页 |
5.1.1 何谓信息权 | 第70-71页 |
5.1.2 信息权与隐私权和知识产权 | 第71-72页 |
5.1.3 信息权与言论自由和知情权 | 第72页 |
5.1.4 信息权与受教育权和发展权 | 第72-73页 |
5.2 信息权如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 第73-75页 |
5.2.1 促进共同体意识形成 | 第73页 |
5.2.2 激活公众参与和培养社会公权力 | 第73-74页 |
5.2.3 保障基本权利的进一步实现 | 第74-75页 |
5.3 法治社会建设的战略选择 | 第75-80页 |
5.3.1 规范层面的总体布局 | 第75-76页 |
5.3.2 方法层面的战略择定 | 第76-78页 |
5.3.3 路径层面的具体选择 | 第78-80页 |
结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