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三维片上网络的发展概况 | 第8-10页 |
1.1.1 二维片上网络 | 第8-9页 |
1.1.2 三维片上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 第9-10页 |
1.2 三维片上网络的研究方向 | 第10-11页 |
1.2.1 三维片上网络的研究重点 | 第10-11页 |
1.2.2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3 三维片上网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3D NoC仿真平台 | 第11-12页 |
1.3.2 3D NoC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3D NoC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 第14页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三维片上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 第16-34页 |
2.1 3D NoC拓扑结构 | 第16-22页 |
2.1.1 3D NoC拓扑结构 | 第16页 |
2.1.2 3D NoC拓扑结构分类 | 第16页 |
2.1.3 典型的3D NoC拓扑结构及性能分析 | 第16-22页 |
2.2 3D NoC路由算法 | 第22-24页 |
2.2.1 3D NoC路由算法 | 第22页 |
2.2.2 3D NoC路由算法分类 | 第22-23页 |
2.2.3 典型的3D NoC路由算法及性能分析 | 第23-24页 |
2.3 3D NoC映射算法 | 第24-33页 |
2.3.1 3D NoC映射算法 | 第24-25页 |
2.3.2 3D NoC映射实例 | 第25-26页 |
2.3.3 3D NoC映射算法评估指标 | 第26-27页 |
2.3.4 3D NoC映射算法功耗模型 | 第27页 |
2.3.5 3D NoC映射算法分类 | 第27-28页 |
2.3.6 典型的3D NoC映射算法及性能分析 | 第28-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量子粒子群的三维片上网络映射算法研究 | 第34-46页 |
3.1 三维片上网络仿真器 | 第34-35页 |
3.1.1 Access Noxim仿真器 | 第34页 |
3.1.2 Access Noxim仿真器参数介绍 | 第34-35页 |
3.2 基于量子粒子群的三维片上网络映射算法 | 第35-38页 |
3.2.1 粒子群算法与量子粒子群算法 | 第35-36页 |
3.2.2 基于PSO和QPSO的3D NoC映射算法原理 | 第36-37页 |
3.2.3 基于PSO与QPSO的3D NoC映射算法设计与实现 | 第37-38页 |
3.3 基于量子粒子群的三维片上网络映射算法仿真实验 | 第38-45页 |
3.3.1 参数设计 | 第38-39页 |
3.3.2 基于PSO和QPSO的3D NoC映射算法收敛速度对比 | 第39-41页 |
3.3.3 基于PSO和QPSO的3D NoC映射算法功耗对比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多样性控制量子粒子群的三维片上网络映射算法研究 | 第46-56页 |
4.1 基于多样性控制量子粒子群的三维片上网络映射算法 | 第46-48页 |
4.1.1 多样性控制量子粒子群算法 | 第46页 |
4.1.2 基于DCQPSO的3D NoC映射算法原理 | 第46-47页 |
4.1.3 基于DCQPSO的3D NoC映射算法设计与实现 | 第47-48页 |
4.2 基于多样性控制量子粒子群的三维片上网络映射算法仿真实验 | 第48-55页 |
4.2.1 基于QPSO和DCQPSO的3D NoC映射算法收敛速度对比 | 第48-50页 |
4.2.2 基于QPSO和DCQPSO的3D NoC映射算法功耗对比 | 第50-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60页 |
5.1 已完成的工作 | 第56页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56-57页 |
5.3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