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高速视觉的结构运动测量算法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2-14页
        1.1.1 结构的运动参数测量第12-13页
        1.1.2 基于视觉测量的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视觉测量的研究背景及现状第14-19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1页
        1.3.1 论文选题第19页
        1.3.2 论文主要内容第19-21页
    1.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二章 高速视觉测量系统的设计第22-38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视觉测量系统的构架第22-29页
        2.2.1 图像采集装置第23-26页
        2.2.2 光学镜头的选择第26-27页
        2.2.3 照明系统第27-29页
        2.2.4 计算机处理系统第29页
    2.3 视觉测量系统的标定第29-37页
        2.3.1 成像几何基础第30-32页
        2.3.2 张氏标定法第32-35页
        2.3.3 基于标靶的快速标定第35-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基于图像匹配理论的快速位移提取算法研究第38-68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图像匹配度量与搜索策略第39-43页
        3.2.1 图像灰度信息的匹配度量第39-41页
        3.2.2 图像块匹配快速搜索策略第41-43页
    3.3 基于梯度光流的亚像素位移提取算法第43-52页
        3.3.1 基于块匹配和梯度光流的组合位移提取算法第44-46页
        3.3.2 基于取整-迭代梯度光流的位移提取算法第46-48页
        3.3.3 算法模拟仿真及光栅尺平台验证第48-52页
    3.4 基于图像相位相关匹配的位移提取算法研究第52-62页
        3.4.1 归一化均方误差和图像相位相关第52-54页
        3.4.2 基于局部上采样互相关的位移提取算法第54-57页
        3.4.3 基于梯度和曲面拟合优化的相位相关算法第57-60页
        3.4.4 光栅尺位移平台实验验证第60-62页
    3.5 高速视觉位移提取算法的工程应用第62-67页
        3.5.1 某型叉车方向盘系统振动分析第62-65页
        3.5.2 高速铁路声频障结构振动分析第65-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基于图像对齐的视觉测量算法研究第68-90页
    4.1 引言第68页
    4.2 基于LUCAS-KANADE图像对齐的运动提取算法第68-72页
        4.2.1 正向Lucas-Kanade图像对齐算法第68-70页
        4.2.2 反向组合Lucas-Kanade图像对齐算法第70-72页
    4.3 基于ECC图像对齐的运动提取算法第72-76页
        4.3.1 正向ECC图像对齐算法第72-74页
        4.3.2 反向组合ECC图像对齐算法第74-76页
    4.4 基于图像对齐理论的旋转测量第76-89页
        4.4.1 基于标靶的轴向旋转测量第76-79页
        4.4.2 基于非线性扭曲函数的径向旋转测量第79-89页
    4.5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五章 基于视觉方法的微振动提取技术第90-116页
    5.1 引言第90页
    5.2 视频动作放大算法第90-100页
        5.2.1 基于像素信息的线性视频放大第90-94页
        5.2.2 基于相位信息的视频放大第94-97页
        5.2.3 基于理想结构边缘偏差信息的视频放大第97-100页
    5.3 基于奇异值分解理论的微振动提取第100-105页
        5.3.1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微振动提取第100-102页
        5.3.2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快速微振动提取第102-105页
    5.4 视频微振动提取的应用第105-114页
        5.4.1 基于微振动提取的声音恢复第105-111页
        5.4.2 基于微振动提取的模态分析第111-114页
    5.5 本章小节第114-11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6-120页
    6.1 全文总结第116-117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117页
    6.3 后续研究与展望第117-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0页
致谢第130-13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氧缺陷对Ti掺杂的CoO的磁性与电子结构的影响:第一性原理计算
下一篇:超级电容器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