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反倾销税概述 | 第15-20页 |
2.1 反倾销税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1.1 倾销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反倾销与反倾销税的概念 | 第16页 |
2.2 倾销以及反倾销模型 | 第16-18页 |
2.2.1 倾销模型 | 第16-17页 |
2.2.2 反倾销模型 | 第17-18页 |
2.3 反倾销税的贸易效应分析 | 第18-20页 |
第3章 国内征收反倾销税的现状及制度规定 | 第20-28页 |
3.1 中国对外反倾销的基本情况 | 第20-23页 |
3.1.1 反倾销立案数量增加 | 第20-21页 |
3.1.2 中国征收反倾销税的涉案国家(地区)集中 | 第21-22页 |
3.1.3 中国征收反倾销税的涉案产品行业集中 | 第22页 |
3.1.4 中国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低 | 第22-23页 |
3.2 中国对进口化工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现状 | 第23-25页 |
3.2.1 中国对进口化工产品反倾销的涉案国(地区)情况 | 第23-24页 |
3.2.2 中国化工产品反倾销税率分布情况 | 第24-25页 |
3.3 我国现行反倾销税制的规定 | 第25-28页 |
3.3.1 反倾销实施的基本流程 | 第25-26页 |
3.3.2 反倾销税的征收规定 | 第26-28页 |
第4章 中国征收反倾销税对化工产业救济效果分析-以对苯二甲酸为例 | 第28-48页 |
4.1 主要国家对苯二甲酸产业的发展 | 第28-30页 |
4.1.1 中国对苯二甲酸产业的状况 | 第28-29页 |
4.1.2 韩国对苯二甲酸产业的状况 | 第29-30页 |
4.1.3 泰国对苯二甲酸产业的状况 | 第30页 |
4.2 对苯二甲酸反倾销案件发展过程 | 第30-33页 |
4.3 反倾销税实施前我国对苯二甲酸产业状态 | 第33-36页 |
4.3.1 生产类指标 | 第33页 |
4.3.2 销售类指标 | 第33-34页 |
4.3.3 运营类指标 | 第34-35页 |
4.3.4 就业类指标 | 第35-36页 |
4.4 反倾销税实施后我国对苯二甲酸产业状态 | 第36-45页 |
4.4.1 源自涉案国对苯二甲酸进口量的变动趋势 | 第36-40页 |
4.4.2 源自涉案国对苯二甲酸在中国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 | 第40页 |
4.4.3 源自涉案国对苯二甲酸进口价格变动趋势 | 第40-42页 |
4.4.4 各类指标情况 | 第42-45页 |
4.5 反倾销税实施前后对苯二甲酸相关指标变化的总结 | 第45-46页 |
4.6 对下游产业(聚酯纤维行业)的影响 | 第46-48页 |
第5章 典型国家(地区)征收反倾销税规定比较 | 第48-57页 |
5.1 国际反倾销现状 | 第48-52页 |
5.2 典型国家(地区)征收反倾销税规定比较 | 第52-57页 |
5.2.1 倾销的价格认定 | 第52-53页 |
5.2.2 产业损害的认定 | 第53页 |
5.2.3 反倾销税实施的前提条件 | 第53-54页 |
5.2.4 反倾销税的征收依据 | 第54页 |
5.2.5 反倾销税的税率 | 第54页 |
5.2.6 实施反倾销税的机构 | 第54-55页 |
5.2.7 对实施反倾销税措施的复审规定 | 第55-56页 |
5.2.8 反倾销税的反规避和反吸收规定 | 第56-57页 |
第6章 我国化工产业征收反倾销税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 第57-62页 |
6.1 我国化工产业征收反倾销税存在的问题 | 第57页 |
6.2 我国化工产业征收反倾销税的政策建议 | 第57-62页 |
6.2.1 立法部门完善法规,提高反倾销税立法层次 | 第58页 |
6.2.2 根据行业的损害程度来确定反倾销税率 | 第58-59页 |
6.2.3 合理确定倾销幅度和反倾销税率 | 第59页 |
6.2.4 加强对进口国原产地证书的认定 | 第59-60页 |
6.2.5 丰富反倾销税的计征方式 | 第60页 |
6.2.6 明确反倾销调查主管机构的职责范围 | 第60页 |
6.2.7 积极应对各国的反规避行为 | 第60-61页 |
6.2.8 提高企业申诉的便捷度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