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3 对国内外文献的简要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7-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4页 |
2.1.1 效率 | 第17-18页 |
2.1.2 商业银行效率 | 第18-22页 |
2.1.3 非期望产出 | 第22页 |
2.1.4 商业银行绩效 | 第22-24页 |
2.1.5 银行风险的概念 | 第24页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30页 |
2.2.1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界定 | 第25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种类的划分 | 第25-26页 |
2.2.3 利益相关者影响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 第26-30页 |
第3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0-36页 |
3.1 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0页 |
3.1.1 全面性原则 | 第30页 |
3.1.2 可量化原则 | 第30页 |
3.1.3 系统性原则 | 第30页 |
3.2 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解释 | 第30-36页 |
3.2.1 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0-32页 |
3.2.2 评价指标的解释 | 第32-36页 |
第4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测算 | 第36-40页 |
4.1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 第36页 |
4.2 投入产出指标的分析 | 第36-37页 |
4.3 基于SBM模型的效率测算 | 第37-38页 |
4.4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效率测算 | 第38-40页 |
第5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 | 第40-52页 |
5.1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 | 第40-44页 |
5.1.1 主观评价法 | 第40-41页 |
5.1.2 客观评价法 | 第41页 |
5.1.3 本文选择的评价方法 | 第41-44页 |
5.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4页 |
5.2.1 样本选取 | 第44页 |
5.2.2 数据来源 | 第44页 |
5.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评价 | 第44-50页 |
5.4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 | 第50-52页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 | 第52-61页 |
6.1 横向比较 | 第54-56页 |
6.2 纵向比较 | 第56-58页 |
6.3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6.4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建议 | 第58-59页 |
6.5 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91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