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中国宏观债务的市场风险及化解对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3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第14-24页
        1.2.1 相关概念第14-16页
        1.2.2 文献综述第16-24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第24-28页
        1.3.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2 研究思路第25-28页
    1.4 可能的创新和未来可继续研究的方向第28-29页
        1.4.1 可能存在的创新第28-29页
        1.4.2 研究不足和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第29页
    1.5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及研究基础第31-48页
    2.1 金融不稳定理论的思想逻辑第31-37页
        2.1.1 金融不稳定理论的思想框架第31-33页
        2.1.2 金融不稳定理论的历史演变第33-37页
    2.2 金融不稳定理论的核心内容第37-43页
        2.2.1 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决定第37-40页
        2.2.2 三种融资类型下经济主体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第40-41页
        2.2.3 金融不稳定与经济波动第41-43页
    2.3 基于金融不稳定理论的实证模型选择第43-47页
        2.3.1 实证模型选择的理论逻辑第43-45页
        2.3.2 实证模型的选择:现金流折现法以及系统性或有权益分析法第45-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中国宏观债务的特征描述:基于资产方的分析第48-68页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第48-52页
        3.1.1 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第48-49页
        3.1.2 我国金融体系不断深化的数据指征第49-52页
    3.2 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第52-56页
        3.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第52-53页
        3.2.2 我国金融体系发展呈现滞后特征第53-56页
    3.3 金融发展滞后背景下资产价格的高速增长第56-64页
        3.3.1 我国金融产品单一且数量有限第56-58页
        3.3.2 金融产品单一背景下资产价格快速增长第58-64页
    3.4 资产价格高速增长下中国债务杠杆的快速提升第64-67页
        3.4.1 经济整体的债务杠杆快速上升第64-66页
        3.4.2 债务风险预警指标呈恶化态势第66-67页
    3.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中国宏观债务的特征描述:基于负债方的分析第68-92页
    4.1 中国债务的结构分析第68-77页
        4.1.1 债务集中在非金融国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第68-74页
        4.1.2 居民及金融部门债务快速增长第74-77页
    4.2 我国实体经济杠杆率的国际比较第77-82页
        4.2.1 我国实体经济杠杆率高于新兴经济体的平均水平第77-79页
        4.2.2 实体经济杠杆率结构的国际比较第79-82页
    4.3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预期出现系统性下滑第82-87页
        4.3.1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第82-84页
        4.3.2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预期经济增长率出现系统性下滑第84-87页
    4.4 我国宏观债务风险的定性研判第87-91页
        4.4.1 我国宏观债务风险的总体特点第87-88页
        4.4.2 我国宏观债务风险的跨部门传递机制第88-89页
        4.4.3 本文宏观债务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与框架第89-91页
    4.5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五章 中国宏观债务市场风险的量化研究:主权部门债务风险评估第92-128页
    5.1 我国主权部门资产风险市场价值评估的必要性第92-94页
    5.2 金融不稳定理论关于债务风险的动态模型第94-103页
        5.2.1 债务风险动态模型构建基础:经济单位投融资类型的分类第94-98页
        5.2.2 债务风险动态模型构建:单个经济单位第98-100页
        5.2.3 债务风险动态模型构建:将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第100-103页
    5.3 风险调整后的主权部门资产负债表第103-111页
        5.3.1 不同研究团队对我国主权部门净资产估值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第103-106页
        5.3.2 主权部门资产变现能力是衡量其债务风险承受能力的关键因素第106-107页
        5.3.3 主权部门风险调整后的资产负债表第107-111页
    5.4 我国主权部门资产内在风险市场价值的评估:数据来源与估算方法第111-118页
        5.4.1 主权部门资产的分类第111-112页
        5.4.2 市场营运类资产的估值方法及数据来源第112-117页
        5.4.3 非营运类资产的估值方法选择第117-118页
    5.5 基于资产风险市场价值的我国主权部门债务风险分析第118-126页
        5.5.1 我国主权部门资产的内在风险市场价值第118-120页
        5.5.2 我国主权部门资产内在风险市场价值的敏感度测试第120-122页
        5.5.3 我国主权部门资产内在风险市场价值分析第122-124页
        5.5.4 基于资产风险市场价值的我国主权部门债务风险分析第124-126页
    5.6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六章 中国宏观债务市场风险的量化研究:银行业维系的经济整体债务风险评估第128-155页
    6.1 基于SCCA方法测度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性第128-130页
        6.1.1 SCCA方法是测度系统性风险的前沿方法第128-129页
        6.1.2 测度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性第129-130页
    6.2 SCCA方法的思想逻辑第130-134页
        6.2.1 SCCA方法的发展脉络第130-132页
        6.2.2 SCCA方法的基本思想第132-134页
    6.3 SCCA方法的模型设定第134-140页
        6.3.1 利用基于期权定价模型的CCA方法计算单个公司的预期损失第134-137页
        6.3.2 利用Student-T Copula估计系统性违约风险的联合预期损失第137-140页
    6.4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其特征第140-145页
        6.4.1 样本选择第140-141页
        6.4.2 数据选取第141-145页
    6.5 实证结果及分析第145-153页
        6.5.1 单个银行违约风险分析第146-149页
        6.5.2 银行业系统性违约风险分析第149-153页
    6.6 本章小结第153-155页
第七章 美日化解债务风险的历史经验及教训第155-178页
    7.1 去杠杆的不同路径及相应效果第155-156页
    7.2 美国(2008年-至今)成功去杠杆的经验第156-164页
        7.2.1 美国(2008年-至今)去杠杆的背景及结果第156-158页
        7.2.2 美国(2008年至今)去杠杆的政策路径第158-164页
    7.3 日本(1990年至今)失败去杠杆的教训第164-174页
        7.3.1 日本(1990年至今)去杠杆的背景及结果第164-166页
        7.3.2 日本(1990年至今)去杠杆的教训第166-174页
    7.4 去杠杆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174-177页
        7.4.1 去杠杆国际经验的适用性第174-175页
        7.4.2 去杠杆国际经验对我国化解债务风险的启发第175-177页
    7.5 本章小结第177-178页
第八章 我国化解当前债务风险可能的政策选择第178-207页
    8.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债务快速上升的原因第178-188页
        8.1.1 货币及财政政策推动了债务的快速上升第179-183页
        8.1.2 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以及高额的融资成本推高了债务杠杆第183-187页
        8.1.3 我国的高储蓄率为债务高杠杆奠定了基础第187-188页
    8.2 1998-2002年我国化解债务风险的历史经验第188-198页
        8.2.1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我国经济的困境第188-191页
        8.2.2 1999-2002年我国化解债务风险的对策第191-197页
        8.2.3 1998-2002年我国化解债务风险的历史经验第197-198页
    8.3 化解我国债务风险政策选择的基本框架第198-199页
    8.4 化解我国当前债务风险可能的政策选择:宏观视角第199-202页
        8.4.1 实施更为有效的财政政策,托底经济增长第199-200页
        8.4.2 实施更为结构化的货币政策,控制杠杆的快速增加第200-201页
        8.4.3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第201-202页
    8.5 化解我国当前债务风险可能的政策选择:微观视角第202-206页
        8.5.1 坚持市场化方向,着力推进债转股、贷转股第202-203页
        8.5.2 大力推动过剩产能去化,坚决淘汰僵尸企业第203页
        8.5.3 推动债务重组,降低债务成本第203-204页
        8.5.4 加快推进国企改革,降低国企杠杆率第204-206页
    8.6 本章小结第206-207页
第九章 结论第207-211页
参考文献第211-221页
附录 我国主权部门市场营运类资产市场价值测算第221-226页
致谢第226-228页

论文共2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亚高空急流协同变化特征及其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磷氧基团的铱配合物和电子传输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