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2.1 交叉上市 | 第11页 |
1.2.2 企业舞弊 | 第11页 |
1.2.3 产权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可能的创新 | 第13-15页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2.1 交叉上市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2.1.1 信息披露理论 | 第15-16页 |
2.1.2 司法约束理论 | 第16-18页 |
2.1.3 融资约束理论 | 第18-19页 |
2.2 企业舞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2.2.1 企业舞弊的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2.2 企业舞弊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3 与产权性质相关的文献综述 | 第21-23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3-24页 |
3 制度背景 | 第24-29页 |
3.1 中国企业交叉上市的历程 | 第24-27页 |
3.1.1 发展阶段:1993-1997年 | 第24-25页 |
3.1.2 放缓阶段:1998-2005年 | 第25页 |
3.1.3 再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 第25-27页 |
3.2 香港H股市场与内地A股市场的法律环境的差异 | 第27-29页 |
4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29-32页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一 | 第29-30页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二 | 第30-32页 |
4.2.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分析 | 第30页 |
4.2.2 基于融资约束理论和舞弊动机的角度分析 | 第30-32页 |
5 实证检验与分析 | 第32-51页 |
5.1 研究设计 | 第32-34页 |
5.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2页 |
5.1.2 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 | 第32-34页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4-37页 |
5.3 多元回归分析 | 第37-39页 |
5.4 稳健性测试 | 第39-45页 |
5.4.1 稳健性测试一 | 第39-41页 |
5.4.2 稳健性测试二 | 第41-45页 |
5.5 进一步分析 | 第45-51页 |
5.5.1 政府干预、交叉上市与企业舞弊 | 第45-47页 |
5.5.2 区分舞弊类型 | 第47-51页 |
6 研究结论、启示与不足之处 | 第51-5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6.2 启示 | 第51-52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