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南北朝家训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家训的产生与理论依据 | 第21-35页 |
第一节 家训产生的历史过程 | 第21-25页 |
第二节 家训形成的理论依据 | 第25-32页 |
一、农业文化与家庭建设 | 第25-26页 |
二、宗法制度与家庭建设 | 第26-28页 |
三、家庭、家族中的伦理道德 | 第28-31页 |
四、家训与家风、家道的关系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先秦至南北朝家训历史时期划分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先秦家训——形成时期 | 第35-68页 |
第一节 西周以前的家训 | 第35-36页 |
第二节 西周家训 | 第36-48页 |
一、西周时期的社会背景 | 第36-38页 |
二、王室家训 | 第38-44页 |
三、士人家训 | 第44-48页 |
第三节 春秋战国家训内容 | 第48-60页 |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 第48-50页 |
二、春秋家训内容 | 第50-58页 |
三、战国家训内容 | 第58-60页 |
第四节 春秋战国家训与社会思潮的关系 | 第60-66页 |
一、春秋战国家训与儒学思想 | 第61-63页 |
二、春秋战国家训与墨、道、法思想 | 第63-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三章 秦汉家训——发展时期 | 第68-107页 |
第一节 简论秦朝家训 | 第68-70页 |
第二节 两汉家训的发展 | 第70-87页 |
一、汉代家训发展的社会背景 | 第70-72页 |
二、汉代皇室家训内容 | 第72-75页 |
三、西汉士人家训内容 | 第75-81页 |
四、东汉士人家训内容 | 第81-87页 |
第三节 汉代女训 | 第87-95页 |
一、汉代女训内容 | 第87-93页 |
二、班昭《女诫》的影响及其评价 | 第93-95页 |
第四节 两汉家训与学术思想 | 第95-100页 |
一、两汉家训与儒学思想 | 第95-98页 |
二、两汉家训与道家、道教思想 | 第98-99页 |
三、两汉家训与法家思想 | 第99-100页 |
第五节 两汉士人与两汉家训 | 第100-105页 |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家训——成型时期(一) | 第107-141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家训发展的社会背景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家训内容 | 第109-125页 |
一、魏晋皇室和士人家训内容 | 第109-118页 |
二、南北朝皇室和士人家训内容 | 第118-125页 |
第三节 颜氏家训内容 | 第125-135页 |
一、靖侯成规与《庭诰》 | 第126-128页 |
二、《颜氏家训》 | 第128-135页 |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女训 | 第135-140页 |
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家训——成型时期(二) | 第141-169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家训与学术思想 | 第141-150页 |
一、魏晋南北朝家训与儒学思想 | 第141-145页 |
二、魏晋南北朝家训与玄学思想 | 第145-147页 |
三、魏晋南北朝家训与道家、道教思想 | 第147-149页 |
四、魏晋南北朝家训与佛教思想 | 第149-150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家训与家族文化 | 第150-167页 |
一、家训是家族门第得以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 第150-152页 |
二、家族文化对家训的影响 | 第152-163页 |
三、琅邪颜氏家族与颜氏家训 | 第163-167页 |
小结 | 第167-169页 |
第六章 先秦至南北朝家训的特点及其影响 | 第169-177页 |
第一节 先秦至南北朝家训的特点及其意义 | 第169-172页 |
第二节 先秦至南北朝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 | 第172-177页 |
一、现代家庭与现代家庭教育 | 第172-174页 |
二、优秀的家训文化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 | 第174-177页 |
结语 | 第177-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