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浮点坐标系的图像处理方法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本文相关研究工作第13-16页
        1.2.1 图像变形插值第14-16页
        1.2.2 图像标准化第16页
    1.3 内容安排第16-19页
        1.3.1 本文的内容框架第16-18页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第18-19页
第2章 浮点坐标系的文件格式第19-29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数字图像数据第19-20页
    2.3 浮点坐标系的结构思路第20-21页
    2.4 文件名命名规则第21页
    2.5 浮点坐标系文件结构第21-26页
        2.5.1 文件结构表第21-23页
        2.5.2 文件各部分格式说明第23-26页
        2.5.3 文件使用说明第26页
    2.6 三角形坐标第26-27页
    2.7 四边形坐标第27页
    2.8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3章 三角形坐标的定义与性质第29-41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三角形坐标的定义第29-31页
        3.2.1 约束顶点第29-30页
        3.2.2 三角区域第30页
        3.2.3 三角形坐标定义第30-31页
    3.3 三角形坐标的性质第31-40页
        3.3.1 三角形坐标的逆变化第31-32页
        3.3.2 仿射不变性第32-33页
        3.3.3 连续性第33-36页
        3.3.4 可分解性第36-37页
        3.3.5 旋转、缩放、平移不变性第37-39页
        3.3.6 线性不变性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三角形坐标下的人脸图像校正归一化算法第41-50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人脸图像校正归一化算法的现状第41-42页
    4.3 三角形坐标的人脸归一化算法第42-44页
    4.4 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第44-49页
        4.4.1 克服姿态影响第44-47页
        4.4.2 克服缩放影响第47页
        4.4.3 克服表情影响第47-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三角形坐标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第50-68页
    5.1 引言第50页
    5.2 人脸识别的市场前景第50-51页
    5.3 现有人脸识别算法的介绍第51-55页
        5.3.1 人脸识别的技术框架和难点第51-52页
        5.3.2 国内外的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第52-55页
            5.3.2.1 基于几何结构的人脸识别算法第53页
            5.3.2.2 基于特征子空间的人脸识别方法第53-55页
            5.3.2.3 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方法第55页
    5.4 基于仿生模式识别的人脸算法研究第55-58页
        5.4.1 连续性的研究意义第55-56页
        5.4.2 基于仿生模式识别的同源连续性第56-57页
        5.4.3 仿生模式识别神经元描述第57-58页
    5.5 三角形坐标下的变形连续性第58-60页
    5.6 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第60-67页
        5.6.1 人脸图像连续性第60-62页
        5.6.2 改进的仿生模式识别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第62-67页
    5.7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6章 基于三角形坐标的人脸表情识别研究第68-79页
    6.1 引言第68页
    6.2 表情识别的意义和现状第68-69页
    6.3 三角形坐标下的表情矢量坐标模型第69页
    6.4 图形变形的矢量位移坐标模型描述第69-70页
    6.5 人脸表情图像位移矢量的方向性研究第70-75页
        6.5.1 人脸的表情移植第70-72页
        6.5.2 人脸表情的渐变第72-75页
    6.6 基于方向基神经网络的人脸表情识别第75-78页
        6.6.1 分层方向基神经网络模型的数学描述第75-76页
        6.6.2 训练与识别算法第76-78页
    6.7 本章结语第78-79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2页
    7.1 结论第79-80页
    7.2 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94页
致谢第94-9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苓菌核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溶液构象研究
下一篇:基于时空关联的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节能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