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其他市政工程及公用设备论文--城市防风防洪论文

协同治理视角下城市暴雨内涝应急管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论第9-20页
    一、选题背景第9-10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一) 研究目的第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页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0-13页
        (一) 研究内容第10-11页
        (二) 研究方法第11页
        (三) 技术路线第11-12页
        (四) 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第12-13页
    四、相关研究综述第13-20页
        (一) 国外研究动态第13-14页
        (二) 国内研究动态第14-19页
        (三) 简要评述第19-20页
第一章 城市内涝应急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第20-26页
    一、城市内涝的发生与表现第20-21页
    二、城市内涝的影响与危害第21-22页
    三、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分析第22-23页
    四、协同治理概念解析第23-26页
        (一) 协同治理概念的产生第23页
        (二) 协同治理在本文的定义第23-24页
        (三) 协同治理的特征第24-26页
第二章 城市内涝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第26-35页
    一、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第26-29页
        (一) “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分析框架第26-27页
        (二) “一案三制”的应用与实践第27-29页
    二、城市内涝治理现状第29-31页
    三、城市内涝应急管理现状分析第31-35页
        (一) “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城市内涝应急管理体系第31-33页
        (二) 城市内涝应急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现状第33-35页
第三章 典型的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第35-44页
    一、重构的美国应急管理体系第35-38页
        (一) 确立“全社会参与”和“全国准备”的应急管理理念第35-36页
        (二) 推进三十一项核心能力第36-37页
        (三) 重视标准化、规范化和实用性建设第37页
        (四) 美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显著特征第37-38页
    二、日本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第38-41页
        (一) 重视危机预防体制建设第38-39页
        (二) 快速全面的应急响应机制第39-40页
        (三) 完备的灾害重建管理体系第40-41页
    三、英国的协同政府改革第41-42页
    四、美国、日本、英国应急管理的启示第42-44页
        (一) 美国、日本、英国应急管理的主要经验第42页
        (二) 全社会参与是应急管理的未来导向第42-43页
        (三)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第43-44页
第四章 案例分析:重庆永川区自然灾害预警体系调研第44-53页
    一、重庆“永川模式”的基本情况介绍第44-49页
        (一) 背景和建设情况第44页
        (二) 主要做法第44-49页
    二、“永川模式”的应急联动体系基本框架和工作流程第49-51页
        (一) “永川模式”的基本框架第49-50页
        (二) 应急联动预警体系的工作流程第50-51页
    三、案例的主要经验与启发第51-53页
第五章 优化城市暴雨内涝应急协同治理的途径第53-61页
    一、建立立体交叉式的城市内涝治理组织体系第53-56页
        (一) 同级政府部门间加强“横向联动”第53-54页
        (二) 市、区级政府间加强“纵向联动”第54-55页
        (三) 政府与第三部门、企业、社会公众加强“内外联动”第55-56页
    二、建构以科技为支撑的应急指挥系统第56-58页
        (一) 应急指挥系统应包含的基本结构第56-57页
        (二) 几种高新技术平台介绍第57-58页
    三、完善协同治理管理机制第58-60页
        (一) 建设多部门协作共享的城市内涝灾害风险数据库第58页
        (二) 完善城市内涝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第58-59页
        (三) 建立多专业协同研判专家会商机制第59页
        (四) 搭建多元主体协作交流平台第59-60页
    四、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资源保障体系第60-61页
结论第61-62页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第61页
    二、论文的不足与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公益组织发展研究--“彩云支南”公益团队个案分析
下一篇:安宁市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及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