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爆炸物工业、火柴工业论文--一般性的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三种FOX-7衍生物的合成及结构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新型含能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1-13页
    1.2 FOX-7的概述第13-16页
        1.2.1 FOX-7研究状况第13-15页
        1.2.2 FOX-7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状况第15-16页
    1.3 碳酰肼、甲基肼概述第16-18页
    1.4 点击化学概述第18-21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FOX-7与肼类化合物的合成第23-33页
    2.1 实验仪器第23页
    2.2 1,5-双(1-氨基-2,2-二硝基)碳酰肼(BADCh)的合成第23-24页
    2.3 BADCh合成工艺优化第24-26页
        2.3.1 温度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第24-25页
        2.3.2 时间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第25页
        2.3.3 溶剂的加入量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第25-26页
        2.3.4 FOX-7与碳酰肼摩尔比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第26页
        2.3.5 小结第26页
    2.4 2-甲基-5-硝基-2H-1,2,3三唑-4-氨基(MNTzA)的合成第26-27页
    2.5 MNTzA合成工艺优化第27-30页
        2.5.1 温度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第27-28页
        2.5.2 时间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第28页
        2.5.3 溶剂的加入量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第28页
        2.5.4 FOX-7与甲基肼摩尔比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第28-29页
        2.5.5 缩合环化机理分析第29-30页
    2.6 4,5-二氢-5-(二硝基乙烯)-1H-1,2,4-三唑-3-氨基(DDTA)的合成第30页
    2.7 DDTA合成工艺优化第30-33页
        2.7.1 温度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第30-31页
        2.7.2 时间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第31页
        2.7.3 溶剂的加入量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第31-32页
        2.7.4 AHDNE与溴化氰摩尔比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第32页
        2.7.5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第33-38页
    3.1 BADCh的结构表征第33-34页
        3.1.1 元素分析第33页
        3.1.2 核磁共振图谱分析第33页
        3.1.3 红外光谱分析第33-34页
        3.1.4 质谱分析第34页
    3.2 MNTzA的结构表征第34-36页
        3.2.1 元素分析第34页
        3.2.2 核磁共振图谱分析第34-35页
        3.2.3 红外光谱分析第35-36页
        3.2.4 质谱分析第36页
    3.3 DDTA的结构表征第36-38页
        3.3.1 元素分析第36页
        3.3.2 核磁共振图谱分析第36-37页
        3.3.3 红外光谱分析第37页
        3.3.4 质谱分析第37-38页
第四章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及量子化学计算第38-50页
    4.1 基本原理第38-39页
        4.1.1 单晶的结构简述第38页
        4.1.2 量子化学分析简述第38-39页
    4.2 BADCh的量子化学计算第39-42页
        4.2.1 分子的几何优化第39-42页
        4.2.2 分子的前线轨道能量第42页
    4.3 MNTzA的晶体结构与量子化学计算第42-47页
        4.3.1 晶体结构测定第42-43页
        4.3.2 晶体结构分析第43-45页
        4.3.3 量子化学计算第45-47页
    4.4 DDTA的量子化学计算第47-50页
        4.4.1 分子的几何优化第47-49页
        4.4.2 分子的前线轨道能量第49-50页
第五章 热分解行为及动力学研究第50-60页
    5.1 热行为研究第50-54页
        5.1.1 选择合适的动力学的机理函数第52-54页
    5.2 BADCh的热行为及动力学研究第54-58页
    5.3 MNTzA的热行为第58-59页
    5.4 DDTA的热行为第59-60页
第六章 比热容、绝热至爆时间、感度和燃烧热第60-69页
    6.1 经热容的测定原理及结果分析第60-63页
        6.1.1 测定原理第60页
        6.1.2 比热容测定结果第60-62页
        6.1.3 热力学函数第62-63页
    6.2 热安全性分析第63-65页
    6.3 燃烧热的测定及结果第65-66页
        6.3.1 燃烧热的测定原理第65页
        6.3.2 燃烧热的测定结果第65-66页
    6.4 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第66-67页
    6.5 撞击感度测定第67页
    6.6 爆速和爆压的理论计算第67-6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7.1 结论第69-70页
    7.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改性树脂对中低温煤焦油中酚类物质的分离研究
下一篇:基于L-丝氨酸有效利用的磷脂酰丝氨酸酶催化合成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