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公民权利与义务论文

加强国家与人民主体间性对话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5-11页
绪论第11-21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一) 研究背景第11-12页
        (二) 研究意义第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一)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7页
        (二) 国外研究综述第17-18页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第18-21页
        (一) 研究方法第18页
        (二) 创新之处第18-21页
第—章 国家与人民主体间性对话的思维前提第21-29页
    一、国家、人民的概念界定第21页
        (一) 国家的定义解读第21页
        (二) 人民的内涵诠释第21页
    二、国家与人民主体间性对话的可能第21-25页
        (一) 国家与人民的主体间性第21-24页
        (二) 国家与人民的可对话性第24-25页
    三、国家与人民主体间性对话的新常态第25-29页
        (一) 主体间性的对话不是对象性的辩论或劝说第26页
        (二) 主体间性的对话不是作为弥补的解释说明第26-27页
        (三) 主体间性的对话是集体自在的参与和分享第27-29页
第二章 加强国家与人民主体间性对话的时代需求第29-41页
    一、文明演进的合规律性趋势,要求加强国家与人民主体间性对话第29-34页
        (一) 遵循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第29-30页
        (二) 符合国家繁荣进步的要求第30-32页
        (三) 切合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第32-34页
    二、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加强国家与人民主体间性对话第34-41页
        (一) 有利于中国梦与人民梦的实现与融合第34-36页
        (二) 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长效发展第36-38页
        (三)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38-41页
第三章 国家与人民主体间性对话的现状及其成因第41-57页
    一、全面渗透,初见成效第41-46页
        (一) 国家决策中形成了对话机制第41-42页
        (二) 政治秩序中依托着对话平台第42-44页
        (三) 日常活动中蕴含着对话习惯第44-45页
        (四) 文化传播中活跃着对话语境第45-46页
    二、对话异变,问题突出第46-51页
        (一) 对话被分解为单向性活动第46-47页
        (二) 对话呈现出非真实的话语第47-48页
        (三) 对话沦为临时应对的工具第48-50页
        (四) 对话交往存在不和谐隐患第50-51页
    三、追根溯源,成因复杂第51-57页
        (一) 主体间性对话意识薄弱第51-52页
        (二) 对话的实质把握不准确第52-53页
        (三) 参与对话的制约因素多第53-55页
        (四) 缺乏对话的长效性保障第55-57页
第四章 加强国家与人民主体间性对话的思想方法透视第57-73页
    一、坚定坚持科学的对话理念,弘扬成功的对话经验第57-61页
        (一) 重视人民主体的参与民主理念第57-59页
        (二) 围绕公共对话的协商民主经验第59-60页
        (三) 旨在便民利民的行政服务模式第60-61页
    二、正确认识对话的客观可能,注重现实的培育保障第61-65页
        (一) 思想解放,培育主体间性对话第62-63页
        (二) 良法善治,保障主体间性对话第63-65页
    三、辩证把握对话的丰富内容,不断优化对话的形式第65-69页
        (一) 打破对话的时空限制,注重一般与特殊的结合第65-66页
        (二) 创新自主对话的载体,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第66-67页
        (三) 提升自身对话的质量,注重间接与直接的结合第67-68页
        (四) 落实对话的具体操作,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第68-69页
    四、切实纯洁对话的主观动机,统筹兼顾对话的效果第69-73页
        (一) 努力实现国家与人民主体间性对话的利益协调第69-70页
        (二) 努力实现国家与人民主体间性对话的自由互动第70页
        (三) 努力实现国家与人民主体间性对话的高质高效第70页
        (四) 努力实现国家与人民主体间性对话的落实反馈第70-73页
结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致谢第81-83页
个人简历第83-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新探--基于“范式”的视角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研究